
同“無絃琴”。沒有弦的琴。南朝梁蕭統《陶靖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辄撫弄以寄其意。"後用以為典,有閑適歸隱之意。
無絃琴:沒有弦的琴。 南朝 梁 蕭統 《陶靖節傳》:“ 淵明 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後用以為典,有閑適歸隱之意。 唐 白居易 《夜涼》詩:“舞腰歌袖抛何處?唯對無絃琴一張。” 清 曹寅 《宋牧仲中丞見招奉和二韻》之一:“中丞獨儒雅,示撫無絃琴。”
無弦琴是漢語典故詞彙,本指未安裝琴弦的樂器,後引申為文人超脫物象、追求精神自足的文化意象。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四個層面:
一、釋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無弦琴,即未上弦之琴,原指東晉陶淵明所持素琴"【1】。此物最早見于《晉書·陶潛傳》記載:"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二、典故出處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詳述:"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辄撫弄以寄其意。"【2】此記載成為後世理解該典故的重要文本依據。
三、引申義項
四、文學引用 唐代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雲:"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宋代蘇轼《琴詩》寫道:"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皆化用此典,展現其深遠的文化影響。
注: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2】蕭統《陶淵明傳》中華書局,1979年校注本 【3】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4】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無弦琴”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源于陶淵明的典故。據南朝梁蕭統《陶靖節傳》記載,陶淵明雖不懂音律,卻常備一張無弦琴,飲酒盡興時便撫弄琴身寄托情思,并稱“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種超然物外的态度,成為文人雅士表達閑適歸隱之意的象征。
唐代詩人常借此典故抒情:
無弦琴超越了樂器的實用功能,成為文人寄托精神自由的載體,體現“得意忘言”的哲學思想,強調内在意趣勝過外在形式(、)。其意象至今仍被用于形容超脫世俗的境界。
辯正步晷不麛不卵不蜩彩衣綢密垂拱仰成擔幢伎墊背頂生王東家西舍非計匪穴分辨風藻貢禮工言鼓鞉虎骨夥賊扈養戶帳精照禁扃金葉表文菫斟開打懇苦科算空竹魁礧子漏洩路沖論家愍悴末都目亂睛迷孬種暖潔牌刀排解沛宮疲弊蒲節期度清蒼傾筐清晰度瓊田草權閹屈駕濡濡散水花舍宅騰水體器外活握素披黃仵人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