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wait a vacancy] 舊指官吏等候某官位空缺時頂替或上任
清 代無實缺官員經吏部依法選用,派往某部某省聽候遞補實缺。《紅樓夢》第七九回:“此人名喚 孫紹祖 ,生得相貌魁梧,體格健壯,弓馬嫻熟,應酬權變,年紀未滿三十,且又家資饒富,現在兵部候缺題升。”《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那第七日百姓們也不下有二三千人,倒也虧不盡那個署捕的候缺倉官,差了闔捕衙的皂快,抗了牌,持了票,不出來的要拿了去打。”參見“ 候補 ”。
“候缺”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等待職位空缺”,常見于舊時官場或現代職場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可拆解為以下層次:
詞義解析
“候”指等待,“缺”指職位空缺,合稱表示在已有人員離職或職位增設時,等候補缺。舊時多用于官吏升遷調任制度,如清代官員需“候缺”待命,待朝廷分配實職。
應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該詞延伸至企事業單位,例如“幹部候缺名單”“崗位候補機制”等,強調對編制或崗位空缺的預備性等待。部分方言區(如江淮官話)亦保留此用法。
例句參考
需注意,“候缺”屬書面化表達,日常口語中常以“等空缺”“排隊補位”等替代。其語義關聯詞包括“候補”“候選”,但“候缺”更突出“職位已存在且短期内将空出”的預設條件。
“候缺”是清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指無實職的官員等待遞補空缺職位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清代通過吏部選拔的官員,被派往中央部門或地方省份等待實職空缺時遞補。這類官員本身沒有固定職位(即“無實缺”),需通過官方流程候任。
2. 制度背景
清代實行“候補”與“候缺”并行的制度。候補官員需先在吏部登記候選資格,而“候缺”則特指已獲得派遣資格、等待具體職位空缺的階段性狀态。
3. 文獻例證
《紅樓夢》第七十九回提到孫紹祖“在兵部候缺題升”,說明他當時已具備晉升資格,正等待兵部實職空缺。另一例來自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描述候缺官員臨時擔任治安職務的情形。
4. 延伸說明
與現代公務員制度不同,清代官員需經曆複雜候任流程,包括候選、候補、候缺等階段,體現官僚體系對職位流動的嚴格管控。
相關概念
保殖犇電禀饩鄙啬不羁拆帳川貨楚壼唇脂措置裕如搭裢誕暢都保正笲菜飛劄憤嫉趺架鬼齒焊花橫翥吼喊畫箔環圓昏懦甲等奸道踐涖僥觊跻厲金葉表舊館棘針油攫金巨千聚星郎門擂木楞坎吝道膢臘蠻貊廟主明驗涊顔傍傍碰壁翹楚乞兒暴富清順瓊鸾秋孛辘阙剪賽會屍祭書囿味外味違延侮嫚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