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wait a vacancy] 舊指官吏等候某官位空缺時頂替或上任
清 代無實缺官員經吏部依法選用,派往某部某省聽候遞補實缺。《紅樓夢》第七九回:“此人名喚 孫紹祖 ,生得相貌魁梧,體格健壯,弓馬嫻熟,應酬權變,年紀未滿三十,且又家資饒富,現在兵部候缺題升。”《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那第七日百姓們也不下有二三千人,倒也虧不盡那個署捕的候缺倉官,差了闔捕衙的皂快,抗了牌,持了票,不出來的要拿了去打。”參見“ 候補 ”。
“候缺”是清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指無實職的官員等待遞補空缺職位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清代通過吏部選拔的官員,被派往中央部門或地方省份等待實職空缺時遞補。這類官員本身沒有固定職位(即“無實缺”),需通過官方流程候任。
2. 制度背景
清代實行“候補”與“候缺”并行的制度。候補官員需先在吏部登記候選資格,而“候缺”則特指已獲得派遣資格、等待具體職位空缺的階段性狀态。
3. 文獻例證
《紅樓夢》第七十九回提到孫紹祖“在兵部候缺題升”,說明他當時已具備晉升資格,正等待兵部實職空缺。另一例來自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描述候缺官員臨時擔任治安職務的情形。
4. 延伸說明
與現代公務員制度不同,清代官員需經曆複雜候任流程,包括候選、候補、候缺等階段,體現官僚體系對職位流動的嚴格管控。
相關概念
候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候”和“缺”。
候的部首是人字旁,候的筆畫數為10畫;缺的部首是缶字旁,缺的筆畫數為6畫。
候缺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文雅,它借用了《論語·為政篇》中的一個典故。“候缺”原來是“候桴”的簡化寫法,“候桴”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字,意思是等待桴木。在古代學堂裡,學生要等待老師的指示,才能動筆寫字。後來,“候桴”演變成了“候缺”,意思與原詞相同。
候缺的繁體字為「候缺」。
在古代,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關于候缺這個詞,它在古代的寫法為「候闕」。
1. 他在門口候缺已久,卻沒有等來老闆的召喚。
2. 這個職位一直候缺着,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候裝、禦候、候選、候車、候場
等待、守候、等候
到來、來臨、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