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說智 ”。古代墨家的認識論術語。指由邏輯推理得來的知識。語出《墨子·經說上》:“知,傳受之,聞也。方不障,説也。身觀焉,親也。”《墨子·經說下》:“夫名以所明正所不智,不以所不智疑所明。若以尺度所不智長。外,親智也;室中,説智也。” 秦牧 《藝海拾貝·鮮荔枝和幹荔枝》:“而古代的墨家把知識來源分為三類,這就是‘親知’、‘聞知’和‘說知’……‘說知’是由前兩者推理而獲得的知識。”
(2).謂說給人聽,使其知道。《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 張老 隻得忍氣吞聲回來,與女兒説知。”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今日早朝下來,已與 曹子建 學士説知向上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我得了此信,也甚歡喜,就帶了這封信,去到關上,給 繼之 説知。”
“說知”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哲學和現代漢語兩個層面理解,具體如下:
在墨家認識論中,“說知”指通過邏輯推理獲得的知識,與“親知”(親身實踐)、“聞知”(他人傳授)并列。例如,若已知室外雪白,即使未進室内,也能推斷室内牆壁為白色,這種基于已知事實的推理即“說知”。墨子提出這一分類,強調知識獲取的多樣性,其中“說知”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依賴理性分析。
作為成語,“說知”表示坦率、明确地說出真相,強調言語的真實性和直接性。例如:“他毫無保留地說知了事件經過。”
“說知”兼具哲學深度與語言實用性,既體現墨家對認知方式的探索,也反映漢語對“真實表達”的重視。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說知》是指公開講述的智慧和知識。它代表着分享和傳播知識的行為,具有教育和啟發他人的作用。
《說知》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根據漢字書寫規範,它的部首與右側部分構成,而構成部分的筆畫數是4畫。
《說知》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儒家學者的學說,強調知識傳播的重要性。這個詞語在學術界和普通人中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代表智慧分享的象征。
《說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說知」,保留了原有的意義和發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而《說知》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說之」。雖然字形有所不同,但仍傳遞着分享知識的含義。
1. 他經常在演講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了《說知》。
2. 傳播知識是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努力成為《說知》的代表。
1. 知識
2. 知道
3. 知悉
4. 知足
5. 說話
1. 傳播
2. 分享
3. 教授
4. 傳授
5. 啟發
1. 保密
2. 隱瞞
3. 保守
4. 封閉
5. 不言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