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腹餓口渴。《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此蛇所以緻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勿令飢渴。” 艾青 《春》詩:“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隻飢渴的野獸,舐吮着年輕人的血液,頑強的人之子的血液。”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孔叢子·公儀》:“君若飢渴待賢,納用其謀,雖蔬食水飲, 伋 亦願在下風。” 清 李漁 《風筝誤·遣試》:“小生方在驚疑之際,彼婦正在飢渴之中。”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二:“對于飢渴着勝利的老百姓,即使小敗已經就是好消息了,何況還是‘大捷’。”
(1).腹餓口渴。饑,通“ 飢 ”。《商君書·戰法》:“民倦且饑渴。”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 宋 曾鞏 《到亳州與南京張宣徽啟》:“始敢通牋記參候之禮,庶幾将心誠饑渴之勤載省孤蒙。”
“饑渴”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可以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生理上的饑餓和口渴,即身體對食物和水分的迫切需求。例如:“沙漠中迷路的旅人饑渴難耐。”
比喻含義
更多用于形容心理或精神層面的強烈渴望,常見于以下場景:
使用注意
該詞在比喻時帶有一定程度的急切感,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例如“饑渴營銷”含貶義,指刻意制造稀缺感;而“饑渴學習”則偏向褒義,強調積極性。
若需更具體場景的解析,可補充說明語境。
饑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對食物或者欲望的巨大渴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饣(食物) + 水(水)+ 水(水) + 冄(清瘦);總計17個筆畫。
來源:《說文解字》解釋為人沒有食物所以清瘦。
繁體:饑渴。
古時候漢字寫法:饢渴。
例句:他已經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感到饑渴難耐。
饑腸辘辘、饑荒、渴望、渴求、饑餓、饑不擇食。
饑餓、餓渴、渴望、渴求。
滿足、飽餐、飽足、滿心歡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