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caught unawares] 來不及處理
潮水般的顧客使他們措手不及
事出突然,來不及應付。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打脊的髠徒,怎恁麼措手不及早攛過我?” 元 無名氏 《千裡獨行》楔子:“喒今晚間,領着百十騎人馬,偷營劫寨,走一遭去,殺他箇措手不及。”《西遊記》第六一回:“衆妖一齊上前亂砍, 八戒 措手不及,倒拽着釘鈀,敗陣而走。”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四章:“女人們措手不及,想盡量搬走一些貴重衣物。”
“措手不及”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因突發情況或意外事件,未能及時準備或應對,強調因無準備而陷入被動狀态。
2. 結構與發音
3.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元代雜劇《千裡獨行》,後《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也多次使用。例如:“顔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突發性事件,如天氣突變、對手突襲、工作意外等。例如:
5. 近義詞與反義詞
6. 英文翻譯
可譯為“be caught unprepared”或“be thrown off one’s guard”,如例句:
總結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面對突發狀況時的被動狀态,提醒人們需提前準備以應對不确定性。
措手不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應對突發情況時,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無法及時應對和解決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措手不及的拆分部首是手,筆畫數為4。
來源措手不及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列傳》中,原文是“措手無意見”,後來演變為現在常用的措手不及。
繁體繁體字“措手不及”的寫法是「措手不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寫作「措手不及」。
例句1. 老師突然提問,他措手不及,一時無言。
2. 在突發事故發生時,他因為措手不及,錯過了最佳救援時機。
措手不及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措手不及的近義詞包括手忙腳亂、應付不來。
反義詞措手不及的反義詞是有備無患、應對如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