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讓未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意為“謙讓都來不及”,指因謙虛而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推崇或禮遇。其中“遑”指閑暇、空閑,引申為“有時間顧及”。整體強調因謙遜而推辭,甚至來不及回應他人的好意。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書·賈誼傳》:漢文帝時期,賈誼提出改革制度、興禮樂的建議,但文帝因自謙而推辭,稱“謙讓未皇(遑)”(“皇”通“遑”)。這一典故體現了上位者謙遜的态度,後演變為成語。
結構與用法
近義與反義
注意: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適用性。
詞語《謙讓未遑》意為謙虛退讓,不為自身的私利而計較。這一詞語強調人們應該勇于放下自己的虛榮心和自私心,為了大局着想,主動退讓、謙讓。
《謙讓未遑》的拆分部首是辶、辶、未、讠,筆畫總共有19畫。
《謙讓未遑》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貧以閑,老以退,謙讓未遑。”在《論語·季康子》中,這句話是孔子對季康子說的,含義是即使窮困了也要有閑暇,年老了也要退讓,即使謙讓到了極緻也還不夠。
繁體字“謙讓未遑”的寫法保持不變,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謙讓未遑》可以寫作“謙讓未遑”。
1. 在團隊合作中,應該彼此謙讓未遑,共同為團隊的發展獻力。
2. 作為領導者,他經常以身作則,不計較個人得失,謙讓未遑。
1. 謙虛退讓
2. 志向堅定
3. 心胸開闊
4. 考慮大局
1. 心胸廣闊
2. 有大公無私
3. 謙遜退讓
4. 為大家着想
1. 自私自利
2. 毫不退讓
3. 心胸狹隘
4. 唯我獨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