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多指語言文字、文學、曆史等)
整理國故
(2) [disaster]∶國家所遭受的兇、喪、戰争等重大變故
另後不意遽聞國故,哀號追慕迨今未已。——宋· 蘇轼《與滕達道書》
(1).國家所遭受的兇、喪、戰争等重大變故。《禮記·文王世子》:“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 孫希旦 集解引 劉敞 曰:“合,謂合樂也。有國故者,謂兇劄師旅也。”兇,指災荒;劄,指疫疠。 宋 蘇轼 《與滕達道書》之二:“别後不意遽聞國故,哀號追慕,迨今未已。”
(2).指我國古代的學術、文化。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欲綜核名實,在士大夫舍楷書帖括,而讨朝章讨國故始。”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什麼保存國故,什麼振興道德,什麼維持公理,什麼整頓學風……心裡可真是這樣想?”
國故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闡釋:
“國故”由“國”(國家、民族)與“故”(舊事、傳統)複合而成,字面指國家的曆史文化遺存。《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強調其作為民族遺産的根基性。
泛指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包括典籍、制度、語言、藝術等。例如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系統梳理經學、哲學、文學遺産,将其視為文化認同的載體。
“整理國故”運動(胡適等學者倡導)将其轉化為學術研究對象,主張以科學方法系統考證、闡釋傳統文化,推動現代學術轉型。
當代語境中,“國故”超越懷舊情結,成為文化創新資源。如教育部将“國故整理”納入人文社科重點課題,強調通過批判性繼承激活傳統智慧(《中國文化研究》2023年刊)。其價值在于為文化自信提供曆史依據,同時需警惕封閉式複古傾向。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1923)
-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國故整理研究”(2021)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文獻鍊接,此處僅标注實體出版物及學術項目名稱以保障信息真實性。)
“國故”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
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體系,尤其側重語言文字、文學、曆史等領域。例如“整理國故”即指系統研究傳統文化遺産。
文獻例證:
國家遭遇的重大變故
指戰争、災荒、瘟疫等影響國運的災難性事件。
文獻例證: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保存國故”側重文化遺産,而“遽聞國故”則指向突發事件。
白玉軸不來頭長庶男黛煙倒橐大着作締好地雷馮谖劍貫周鬼炊寒裝何範合離草悔沮禍中有福家報檢操檢勘進城鏡疤跨立來春藍礬離駒詈責旄俊名程巧事契好輕憐痛惜秋齋鵲梁日月潭善辯賞勞山雉少參適變失當事後諸葛亮士女識途老馬實窒庶望熟獻私橐送老酸迂酥脆桃葉鐵公雞晩爨宛驷威戮文軸無絕小白長紅嘻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