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多指語言文字、文學、曆史等)
整理國故
(2) [disaster]∶國家所遭受的兇、喪、戰争等重大變故
另後不意遽聞國故,哀號追慕迨今未已。——宋· 蘇轼《與滕達道書》
(1).國家所遭受的兇、喪、戰争等重大變故。《禮記·文王世子》:“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 孫希旦 集解引 劉敞 曰:“合,謂合樂也。有國故者,謂兇劄師旅也。”兇,指災荒;劄,指疫疠。 宋 蘇轼 《與滕達道書》之二:“别後不意遽聞國故,哀號追慕,迨今未已。”
(2).指我國古代的學術、文化。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欲綜核名實,在士大夫舍楷書帖括,而讨朝章讨國故始。”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什麼保存國故,什麼振興道德,什麼維持公理,什麼整頓學風……心裡可真是這樣想?”
“國故”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
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體系,尤其側重語言文字、文學、曆史等領域。例如“整理國故”即指系統研究傳統文化遺産。
文獻例證:
國家遭遇的重大變故
指戰争、災荒、瘟疫等影響國運的災難性事件。
文獻例證: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保存國故”側重文化遺産,而“遽聞國故”則指向突發事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