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 姑蘇台 。亦泛指荒蕪之台。後常用以比喻政治腐敗,國家危亡。語本《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臣聞 子胥 諫 吳王 , 吳王 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 姑蘇之臺 也。’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霑衣也。” 宋 高似孫 《松江蟹舍賦》:“忘 越 矢之倏西,歎 麋臺 之交蕪。” 龐樹柏 《吳門梁溪紀遊雜詩》:“ 麋臺 夢影尚堪描,一日清遊不寂寥。”參見“ 麋鹿遊 ”。
“麋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原指姑蘇台
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伍子胥曾勸谏吳王,預言若不聽忠言,吳國将亡,屆時“麋鹿遊于姑蘇之台”。因此,“麋台”最初指代姑蘇台,後引申為荒蕪衰敗的象征,比喻政治腐敗或國家危亡。
例句:宋人高似孫《松江蟹舍賦》中“歎麋臺之交蕪”,即用此意。
“麋鹿遊”的衍生含義
該典故進一步演化為“麋鹿遊”,形容繁華之地變為荒涼,暗指國家淪亡(如明代徐複祚《投梭記》中的引用)。
若在文獻中遇到“麋台”,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麋台》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麋鹿栖息或者逗留的地方,也可以指養麋鹿的園林地帶。
麋(鹿字旁,11畫)+ 台(丨、厶,5畫)= 麋(16畫)台
《麋台》一詞最早見于《漢書·高祖紀》。繁體字為麋臺。
在古代,麋台的漢字寫法以繁體字為主:“麋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寫法逐漸簡化,變為現在的“麋台”。
1. 那片山嶺的北麓有一座寬廣的麋台,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賞麋鹿。
2. 在這座古老的麋台上,人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野生麋鹿的生活習性。
麋林、麋鹿、麋鹿園、麋鹿苑、麋鹿館
鹿場、鹿園、鹿苑、鹿場、鹿冢
人類居住區、人工建築、城市繁華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