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竹制盛酒具。 郫 人截大竹二尺以上,留一節為底,刻其外為花紋,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 唐 李商隱 《因書》詩:“海石分棋子,郫筒當酒缸。” 宋 楊萬裡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聞莺與大兒議秋涼一出遊山》詩:“萬疊山連千澗水,雙行纏伴一郫筒。” 明 謝榛 《送謝武選少安犒師固原因還蜀會兄葬》詩:“一對郫筒腸欲斷,鶺鴒原上草蕭蕭。”
(2).酒名。相傳 晉 山濤 為 郫 令,用竹筒釀酒,兼旬方開,香聞百步,俗稱“郫筒酒”。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之一:“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 仇兆鳌 注:“《成都記》: 成都府 西五十裡,因水标名曰 郫縣 ,以竹筒盛美酒,號為郫筒。《華陽風俗録》: 郫縣 有 郫筒池 ,池旁有大竹, 郫 人刳其節,傾春釀於筒,苞以藕絲,蔽以蕉葉,信宿香達於竹外,然後斷之以獻,俗號郫筒酒。”一本作“ 郫筒 ”。 宋 蘇轼 《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所恨 蜀山 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清 唐孫華 《送王誦侯之官成都》詩:“或言 錦城 天下樂,郫筒美酒丙穴魚。”
“郫筒”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郫筒最初指古代四川郫縣(今成都郫都區)特有的一種竹制酒器。據記載,當地人将大竹截成二尺以上的竹筒,保留底部竹節,并在外壁雕刻花紋,部分會塗朱漆或黑漆,用于盛裝酒液。這種器具因工藝獨特且具有地域特色,常被文人寫入詩詞。例如:
郫筒也指代一種傳統酒品,相傳由晉代郫縣縣令山濤創制。其釀造方法是将酒液裝入竹筒密封,經過約二十天發酵後開封,香氣可傳至百步之外,故稱“郫筒酒”。相關記載包括:
兩種含義常交織出現,竹筒既是釀酒容器,也衍生為酒名。其文化意象在唐宋詩詞中頻繁出現,成為地域風物的象征。需注意,現代“郫筒”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實際酒器與酒品已逐漸失傳。
(參考來源:、4、5、8綜合整理)
《郫筒》是一個四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古代傳統的竹制容器。它通常用于儲存糧食、調味品或其他物品。郫筒的形狀通常呈圓柱形,底部封閉,頂部開口。它是中國古代農村生活中常見的用具之一。
《郫筒》一詞的拆分部首是「阝」和「竹」,其中「阝」表示部首「阜」,「竹」表示部首「竹」。按照規則,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0畫。
《郫筒》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但具體出現的年代和地點目前無法考證。
《郫筒》的繁體字為「郫筒」。繁體字與簡體字形态上存在一些差異,但在意思上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郫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由于古代文獻的保存有限,我們無法準确知道古人對這個詞的具體寫法。
1. 農民将糧食儲存在郫筒中,以備日後使用。
2. 這個古董店裡有一隻珍貴的郫筒,是清代的手工藝品。
與「郫筒」相關的組詞有:
1. 郫筒鹽:古代用于儲存鹽巴的特制郫筒。
2. 郫筒米:古代用于儲存大米的郫筒。
與「郫筒」類似意義的詞有:
1. 筒子:指用于儲存物品的圓柱形容器。
2. 罐子:一種封閉式金屬或陶瓷容器。
與「郫筒」相反意義的詞有:
1. 平底鍋:一種沒有高度的平底烹饪容器。
2. 盤子:一種淺底、圓形的盛食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