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能标示道路裡程的車子。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大章車,所以識道裡也,起於 西京 。亦曰記裡車。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裡,下層擊鼓,行十裡,上層擊鐲。《尚方故事》有作車法。”《隋書·禮儀志五》:“記裡車,駕牛。其中有木人執槌,車行一裡,則打一槌。”《晉書·輿服志》:“記裡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裡則打一槌。”
記裡車(又稱記裡鼓車、大章車)是中國古代用于計量道路裡程的機械裝置,其功能類似于現代計程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構造與原理
記裡車采用齒輪差動系統,通常分為上下兩層,每層設有木制機械人:
曆史記載
功能與意義
記裡車不僅是古代交通工具,更是早期機械自動化的代表,體現了中國古代齒輪技術的成就。其設計被後世視為計量領域的創新,甚至被稱為“中國古代計程車”。
注意:部分網頁(如、9)将其解釋為成語“記憶力好”,但權威史料均指向其為機械裝置,此解釋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曆史文獻和百科資料為準。
《記裡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記錄的車輛。它比喻能夠準确地記載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重要信息的工具或方式。
《記裡車》的拆分部首是“車”,筆畫數為7。它的拆分結構是車(10)+己(2)+戈(4)。
《記裡車》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爾雅·釋車》中有“記裡車,鄙命也”這樣的記載,意思是“記載裡程的車輛是一種低賤的命運”。後來,這個成語演變為指能夠準确記錄事物的工具或方法。
記裡車的繁體字為「記裡車」。
在古代,記裡車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記裏車」。
1. 他的筆記簿就像一輛記裡車,記錄了他旅行的每一個細節。
2. 那位曆史學家運用各種記裡車的方式,還原了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
記載、記錄、車輛、筆記、車間、車廂、車牌。
便車、史錄、記錄、注釋。
遺忘、遺失、忽略、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