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灰琯 ”。 1.古代候驗節氣變化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故名。《晉書·律曆志上》:“又葉時日於晷度,效地氣於灰管,故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飛。” 宋 梅堯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獻小桃花》之二:“丹豔已先灰管動,不由人力與栽培。”
(2).指時序;節候。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隴東郡公侯莫陳君夫人窦氏墓志銘》:“風霜所及,灰琯遂侵。”《陳書·宣帝紀》:“灰琯未周,凱捷相繼,拓地數千,連城将百。” 唐 劉禹錫 《代謝冬衣表》:“灰琯屢移,塵露無補。”
灰管是漢語中的多義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天文曆法領域 古代指代測定節氣的儀器,又稱“葭管”。古人将蘆葦莖内的薄膜燒制成灰,置于十二律管中,通過觀察特定節氣時管内灰燼被吹散的現象判斷時令。《漢語大詞典》記載此用法源于《後漢書·律曆志》的候氣之法。該儀器體現了中國早期天文觀測與物候結合的智慧,如唐代張說《舞馬詞》中“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即暗含灰管測時的背景。
二、中醫術語 在中醫經絡學說中,灰管指代人體穴位。《黃帝内經·靈樞》載其位于前臂内側,掌後三寸處,屬手厥陰心包經。《中醫大辭典》指出該穴位現代名稱為“間使穴”,主治心悸、胃痛等症。明代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詳述其針灸手法:“直刺三分,灸三壯”,體現了傳統醫學的定位體系。
“灰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古代用葭莩(蘆葦内膜)燒成的灰置于律管中,以觀測節氣變化。當節氣至,相應律管内的灰會被地氣吹動飛出,以此驗證時序。此用法見于《晉書·律曆志》等文獻,如“效地氣於灰管,故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飛”。
由上述器具功能延伸,代指時間流轉或季節更替。例如北周庾信《窦氏墓志銘》中“風霜所及,灰琯遂侵”,即用“灰琯”暗指歲月流逝。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灰管”形容破敗狀态,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引用,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若在古籍中遇到該詞,優先考慮前兩種含義;現代語境使用建議标注來源,避免歧義。
哀厲飽食終日辯白讒賊踟跦雠釋村院打闆子大兩登孰杜口裹足峯回路轉峯距勾達甲坼過差河右甲必丹家火講武堂賤賣解當藉甚解子京域警衆袀襏具數開花克紹箕裘匡時揆搆楞楞埒略靈動聆聽留系隆陽縷說馬牛襟裾明月清風牛頭旃檀瓢笠平行作業千社親兵诎彊區舍燒乎乎神機試劍石適身誰是誰非書叙斯琴高娃素食天笑亭當屠酥萬壽山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