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曆的意思、大統曆的詳細解釋
大統曆的解釋
曆法名。 明 初 劉基 進《大統曆》。 洪武 十七年設觀象台于 南京 雞鳴山 ,令博士 元統 修曆,仍以《大統》為名,而積分全襲 元 代《授時》法數,惟去其歲實消長而已。其後因推算日食不準确,治曆者紛進新曆,要求改制,但 明 朝一直沿用《大統曆》。見《明史·曆志一》。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網絡擴展解釋
“大統曆”是明代官方頒布并長期使用的曆法,其名稱源于“承天統運”的政治象征意義,也是中國曆史上沿用時間最長的傳統曆法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起源與編修
- 大統曆的制定始于明初。根據《明史》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劉基(劉伯溫)向朱元璋進獻了元代《授時曆》改編而成的曆法,命名為《大統曆》。
-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在南京雞鳴山設立觀象台,由博士元統主持修訂曆法,仍沿用“大統曆”之名,但計算方法完全繼承了元代《授時曆》,僅删除了“歲實消長”等部分複雜參數。
2.曆法特點
- 繼承與簡化:大統曆本質上是對《授時曆》的延續,核心算法未作重大改動,僅簡化了部分計算步驟。例如,采用固定數值代替《授時曆》中隨時間變化的“歲差”參數。
- 精度問題:明代中後期,大統曆在推算日食、月食和五星運動時頻繁出現誤差,曾引發多次曆法改革争議,但朝廷始終未徹底改用新曆,僅局部調整。
3.社會與政治影響
- 官方權威象征:大統曆的頒布是國家權力的體現,其内容不僅包含節氣、農時,還标注吉兇宜忌,直接影響民間生活和社會活動。
- 傳播與賦役制度:曆書通過地方布政司印制,借助士紳階層向下傳播,成本通過“曆日銀”賦役形式分攤,構建了全國統一的時間體系。
4.曆史地位
- 大統曆從明初沿用至崇祯末年(1644年),曆時276年,是中國傳統曆法中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
- 盡管後世評價其科學貢獻有限,但它在曆法制度、政治文化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備受學界關注。
參考資料
- 關于曆法内容與編修過程,可查閱《明史·曆志》或《大統曆法研究》;
- 社會傳播機制詳見明代賦役檔案及地方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統曆這個詞是指我真的沒有找到相關信息。非常抱歉無法提供相關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信息。很抱歉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