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名。亦名 閣門河 ,今名 大通河 。源出 祁連山脈 東段 托來南山 和 大通山 之間,東南流經 甘肅 、 青海 邊境,在 民和縣 享堂 入 湟水 。《漢書·地理志下》:“ 金城郡 …… 浩亹 , 浩亹水 出 西塞 外,東至 允吾 入 湟水 。” 顔師古 注:“浩音誥。 浩 ,水名也。亹者,水流峽山,岸深若門也……今俗呼此水為 閤門河 ,蓋疾言之,浩為閤耳。”
浩亹(hào mé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一條河流,即今青海、甘肅交界處的大通河(古稱浩亹水)。該河發源于祁連山脈,最終彙入湟水,屬于黃河上遊支流。其名稱源于河道穿越峽谷時水勢浩大、奔騰洶湧的自然特征。
來源:
《漢語大詞典》「浩亹」詞條釋義為水名,即今大通河。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浩亹縣注:“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
西漢時期在浩亹水流域設置的行政區劃,隸屬金城郡(今青海樂都縣東南),東漢至魏晉沿置,後廢。其命名直接源于所臨水名,是古代中原王朝經略河湟地區的重要據點。
來源:
《後漢書·郡國志》金城郡下明确列有“浩亹縣”。
《水經注·河水》記載:“湟水又東,浩亹水注之……水出西北塞外,東南經浩亹縣故城南。”
綜合釋義:
“浩亹”由“浩”(形容水勢盛大)與“亹”(本義為峽谷中湍急水流)複合而成,生動體現了河流穿越險峻地形時奔騰咆哮的意象。其詞義演變遵循“水體→臨水政區”的命名邏輯,屬典型的地理專名用字。
注:因該詞屬曆史地理專名,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極低,權威網絡釋義來源有限。上述解釋整合自《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及《漢書》《水經注》等古籍記載,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障準确性。如需進一步考據,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地理志》或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
“浩亹”是一個古水名,現稱為大通河,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浩亹(hào wěi)是古代對今大通河的稱呼,又名“閣門河”。它發源于祁連山脈東段的托來南山與大通山之間,向東南流經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最終在青海省民和縣享堂彙入湟水。
地理特征
該河屬于黃河支流湟水的上遊水系,曆史上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之一,流經區域多山地峽谷,具有典型的高原河流特征。
名稱演變
“浩亹”為漢代舊稱,現代更名為大通河,可能與河流流經青海大通縣有關(需進一步考證)。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水經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權威文獻或地理志核實更詳細的曆史沿革與地理信息。
榜舟箯筍燈籠别觀閉關餅子粗面粉大氣層等親登祀第二把交椅蝶子滴溜當啷地陣闆恫喝斷葘飛砂揚礫分刌逢龍富春山福田院幹寤高就戈法觀音菊龜紫華彥鈞彙湧劍花殲殄較駁腳踏實地礁嶢赍貢金銀首飾狂恣煉焦爐連用籠禽檻獸镂臂律僧慢騰斯禮浼浼蒙茸門家内廚篇端屏篷遷落巧對侵掠囚奴啓誘彡姐沈燎射飲手敕説服淞江鲈填橋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