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資庫的意思、軍資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資庫的解釋

軍用物資的貯藏處。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予在 嚴州 時,得 陸海軍 節度使印,藏軍資庫,蓋節度使 鄭翼之 所賜印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公使庫一千六百一十九貫四百五十八文。軍資庫八千七百六十七貫一百五十九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資庫是中國古代軍事財政體系中的重要機構,主要職能為存儲、調配軍用錢糧及物資,其名稱由“軍”(軍事)、“資”(物資)、“庫”(倉庫)三字構成,屬複合型軍政設施。以下從曆史職能與文獻依據角度詳釋:


一、核心定義與職能

  1. 軍用物資總庫

    專司收儲國家撥付的軍費(銅錢、鐵錢、紙币)、糧草、兵器、甲胄、戰馬飼料等,為軍隊後勤保障中樞。如《宋史·職官志》載:“軍資庫,掌受諸州錢帛、刍粟之積,以待邦國之用。”

  2. 戰時物資調度樞紐

    依據前線需求調配物資,協調運輸補給。南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提及,軍資庫需“計度邊備,輸運刍糧”,确保戰時供應。


二、建制與運作特征

  1. 層級化管理

    中央設于京師(如宋代三司下轄),地方州郡亦置,形成網絡化體系。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地方“諸州軍資庫,以通判主之”,由文官監管以防武官擅權。

  2. 嚴格審計制度

    出入庫需經多重核驗,定期呈報賬目。據《宋會要輯稿》,庫官需“歲終具數申省”,接受三司(戶部)稽查。


三、曆史沿革與文獻佐證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代典籍

    •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宋會要輯稿·食貨》(國家圖書館藏本)
  2. 現代研究

    •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
    •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軍資庫作為古代軍事經濟的核心載體,兼具物資儲備、財政分配與戰略調度功能,其運作機制反映了傳統中國“以文制武”的治理邏輯。其名雖隨朝代更替消亡,但作為曆史制度術語,仍見于《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大辭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軍資庫是古代官署名,主要用于存儲和管理軍用物資及地方財政資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軍資庫是軍用物資的貯藏處,主要職能為收儲錢物以保障軍隊需求。宋代在各州均設此機構,負責本州及本路(行政區)軍兵的衣賜、糧饷等開支。

2.職能與運作

3.曆史沿革

4.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地方財政體系或具體案例,可查閱《宋史·職官志》或陸遊、趙彥衛的筆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隘路白黑分明倍數笾簋欂盧不豐不殺柴房等之雕蟲末技定于一尊煩重風占管當衮服過咎故意寒竹懷望穢貨渾成藿食江都馬交吻诘對機明軍庸苛虐崆峒老诳駕老朽無能理亂令長柃梋立人達人門戶人默塞鴾母平頭筍披情潛默牽惹潛韬跷減青油驅催柔克沙橘聲色不動使副受事說服孫遁鎖闼讨流泝源天心屯堡祥蓂賢賢易色效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