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面粉調成的用來粘貼東西的糊狀物。 老舍 《月牙集·我這一輩子》:“應下這種活兒,我差不多老在下邊裁紙遞紙抹漿糊。”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 管秀芬 把一缽子熱呼呼的漿糊往 湯阿英 面前方桌上一放。”
“漿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漿糊(或寫作“糨糊”)指用面粉、澱粉(如小麥澱粉、大米澱粉)加水熬制而成的黏稠糊狀物,主要用于紙張、布料等物品的粘合。現代工業生産的漿糊可能含纖維素、膠水等化學成分,粘性更強。
制作與特性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手工粘貼(如裱糊、手工藝品制作),曆史上也用于辦公文件粘合。部分方言區将漿糊作為食物調料(如勾芡)。
延伸含義
在非正式語境中,可比喻:
注意: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推薦使用“糨糊”寫法,但“漿糊”仍為常見口語表達。
漿糊是指一種由粉狀物質與水混合而成的黏稠糊狀物,通常用于粘合、固定和塗覆其他物體。
漿糊的部首拆分為“水”和“米”,其中“水”是部首,表示與液體相關的意思,“米”是構字成分,表示與粉狀物質相關的意思。漿糊的總共有11個筆畫。
“漿糊”一詞源自漢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詞彙。它的繁體字為「漿糊」。
在古代,人們使用篆書寫漢字,漿糊的古字形為「槓糊」,可以看出演變過程。
1. 小明用漿糊把海報貼在牆上。
2. 為了把碎紙粘在一起,你需要先攪拌漿糊。
漿糊的相關詞彙有:膠水、膠水刷、膠粘劑、黏土等。
與漿糊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膠水、膠粘劑、膠水刷等。
與漿糊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松散、疏松、散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