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驽策蹇的意思、鞭驽策蹇的詳細解釋
鞭驽策蹇的解釋
鞭打跑不快的馬、驢。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嚴格督促,勤奮不息。用作謙詞。 明 張居正 《纂修書成辭恩命疏》:“蓋五年於茲,而今始克就,鞭駑策蹇,寧靡寸勞。”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策蹇的解釋 見“ 策蹇驢 ”。
網絡擴展解釋
“鞭驽策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iān nú cè jiǎn,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鞭打跑不快的馬(驽)和跛腳的驢(蹇)。
- 比喻意義:形容自身能力有限,但在他人嚴格督促或自我激勵下,仍勤奮不懈。通常用作自謙之詞,表示雖資質平庸但努力進取。
二、字詞分解
- 鞭:鞭打,引申為督促。
- 驽:指劣馬,比喻能力平庸。
- 策:同“鞭策”,驅趕、激勵。
- 蹇:跛腳的驢,比喻條件不足或行動遲緩。
三、出處與典故
-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的《纂修書成辭恩命疏》:“蓋五年于茲,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甯靡寸勞。”
- 曆史典故:
如《三字經》中“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因母親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而受觸動,從此勤學不辍,體現了“鞭驽策蹇”的精神。
四、應用示例
- 自謙語境:
例如:“我雖資質驽鈍,但幸得師長鞭驽策蹇,方能稍有進步。”
- 曆史案例:
南宋盧钺家境貧寒,以北宋名臣鄭俠為榜樣,自我鞭策終成棟梁。
五、用法注意
- 謙詞屬性:僅用于自我評價,不可用于評價他人,以免失禮。
- 近義表達:類似“笨鳥先飛”“勤能補拙”,但更強調外部督促與内在努力的結合。
通過以上解析,可以看出這一成語既包含對自身能力的清醒認知,也體現了積極進取的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驽策蹇》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鞭策自己努力奮鬥的意思。下面是該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鞭(馬、革)+驽(馬、丿、小)+策(竹、一、二)+蹇(辵、卄、廠、廣、兒)
來源:該詞源自于古代經典文獻《左傳》,原文是“誰能無出人之鞭驽策蹇”。其中,“鞭驽”是指鞭打拖延者的驽馬,“策蹇”是指用鞭子驅使行動遲緩的馬前進。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鼓勵自己努力進取的意思。
繁體:鞭驈策踐(注:策踐是對“策蹇”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鞭驽策蹇》的字形較為相似,大緻保持一緻。
例句:他不斷鞭驽策蹇,終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組詞:鞭策、驽馬、策馬、蹇滞
近義詞:督促、激勵
反義詞:怠惰、消極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