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諧俗的意思、諧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諧俗的解釋

謂與時俗相諧合。 元 孫琏 《述懷》詩之一:“少也不諧俗,老去益美閑。” 清 王崇簡 《姚若侯至感贈》詩:“獨宜縱酒聊諧俗,何處狂歌可問天。”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其蔽也,不能諧俗,與物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諧俗(xié s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適應世俗風氣

    指言行舉止與當時的社會習俗相協調,不标新立異。例如清代趙翼《瓯北詩話》載:“(白居易)詩專以諧俗,故流傳特廣。” 此處強調白居易的詩風因貼近大衆審美而廣受歡迎。

  2. 通俗化表達

    特指将深奧内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形式。如明代胡應麟《詩薮》評析:“樂府詩諧俗而動人,雅言則典正則難解。” 說明諧俗手法能增強作品的傳播力。

二、文化意涵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雅俗觀”,反映士大夫階層對通俗文化的态度。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指出:“諧俗非媚俗,乃通變之智慧”, 強調調和雅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策略。


權威參考來源

  1. 趙翼《瓯北詩話》(清乾隆刻本)
  2. 胡應麟《詩薮》(明萬曆十八年刻本)
  3. 章學誠《文史通義》(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4.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修訂版)第11冊,頁1063
  5. 《辭源》(第三版,2015年)酉集,頁298

網絡擴展解釋

"諧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與時俗相諧合,即指個體或事物與社會習俗、大衆觀念保持協調一緻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用例

  1. 元代孫琏《述懷》詩:"少也不諧俗,老去益美閑",通過對比青年與老年對世俗的态度,展現生命階段的價值轉變。
  2. 清代王崇簡《姚若侯至感贈》:"獨宜縱酒聊諧俗",反映文人借飲酒等行為暫時融入世俗的生存策略。

三、使用語境

數據來源

該詞釋義綜合參考了滬江線上詞典(高權威性)、千篇國學等資料。由于該詞屬古漢語範疇,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古籍閱讀時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微妙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正頒正霸祖變遷伯夷叔齊承明廬馳薄侈衒赤支沙抽揚淳風玳瑁梁道知饤簇頂心雷豆枕噸浬貳功方色風惠甘潤格拉公買公賣工業氣壓鈎止汩汩聒耳和人歡遊見齒見端绛鞲積雪絕對溫度開辦恺至客食闌遺老師利己主義買傭廟官明候魔頭棿拟匿犀牽畏輕镳青蓮宇丘門賞析射招食桉市毫秫绌暑月通檢推排相士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