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俗的意思、諧俗的詳細解釋
諧俗的解釋
謂與時俗相諧合。 元 孫琏 《述懷》詩之一:“少也不諧俗,老去益美閑。” 清 王崇簡 《姚若侯至感贈》詩:“獨宜縱酒聊諧俗,何處狂歌可問天。”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其蔽也,不能諧俗,與物忤。”
詞語分解
- 諧的解釋 諧 (諧) é 和,配合得當:和諧。諧調(俹 )。諧音。 滑稽:诙諧。諧趣。諧谑(诙諧逗趣)。亦莊亦諧(既嚴肅又诙諧)。 (事情)商量好,辦妥:事諧。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諧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與時俗相諧合,即指個體或事物與社會習俗、大衆觀念保持協調一緻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構成分析:由"諧"(和諧、協調)和"俗"(世俗、習俗)組合而成,強調對主流社會習慣的順應。
- 深層内涵:既包含主動迎合世俗的生存智慧,也隱含可能喪失獨立性的矛盾性。如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指出過度諧俗會導緻"與物忤"(與事物本質相悖)。
二、曆史用例
- 元代孫琏《述懷》詩:"少也不諧俗,老去益美閑",通過對比青年與老年對世俗的态度,展現生命階段的價值轉變。
- 清代王崇簡《姚若侯至感贈》:"獨宜縱酒聊諧俗",反映文人借飲酒等行為暫時融入世俗的生存策略。
三、使用語境
- 文學領域:多用于古典詩詞或文論,描述知識分子的入世态度。
- 現代應用:當代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隨俗""入世"等替代詞,但需注意"諧俗"特有的雅言韻味。
數據來源
該詞釋義綜合參考了滬江線上詞典(高權威性)、千篇國學等資料。由于該詞屬古漢語範疇,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古籍閱讀時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微妙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諧俗
諧俗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諧”和“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諧”字的上部分是“讠”,下部分是“皆”。它共有11個筆畫。
“俗”字的上部分是“⺅”,下部分是“谷”。它共有9個筆畫。
來源
“諧”字來源于古代的金文,意為和諧、和樂。
“俗”字來源于古代的甲骨文,意為常見、通俗。
繁體
在繁體字中,諧”字寫作“諧”,“俗”字寫作“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明确的标準寫法,因此可能存在不同的變體。但大體上,諧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而俗字可能會有輕微差異。
例句
1. 他的幽默話語總是能夠諧俗中帶着智慧。
2. 這部電影通過諧俗的方式娛樂觀衆。
組詞
諧谑、諧音、俗氣、俗語
近義詞
幽默、滑稽、诙諧
反義詞
莊重、嚴肅、正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