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辭兩大手法之一。積極地隨情應景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極盡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說所寫呈現出形象性、具體性和體驗性。如 唐 杜甫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不說車行、馬嘶,而說“車轔轔,馬蕭蕭”,就是運用了積極修辭的手法。修辭學上各種辭格,都是積極修辭的方法。
積極修辭是修辭學中的核心概念,與“消極修辭”相對,主要通過生動的語言手法增強表達效果,具體解釋如下:
積極修辭指主動運用各類表現手法,最大限度發揮語言文字的可能性,使表達呈現形象性、體驗性和藝術性。它不局限于事實的準确描述,而是通過意境和情感傳遞信息()。
類型 | 目的 | 適用場景 |
---|---|---|
積極修辭 | 增強感染力與藝術性 | 文學創作、演講等 |
消極修辭 | 确保準确性與邏輯性 | 公文、學術論文等 |
其效果高低取決于意境層次,需符合生活真理與情感邏輯,而非單純事實對應()。例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雖非現實尺寸,卻生動傳達瀑布的壯闊氣勢。
如需了解更多辭格具體類型,可參考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等權威文獻。
積極修辭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積極和修辭。
積極是由“禾”和“示”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禾”表示稻谷,象征着收獲和豐盛;“示”表示神聖的力量。它的基本意思是積累或增加積極的力量。
修辭是由“讠”和“臼”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表示言語,象征着修飾和表達;“臼”表示磨碎食物的器具,象征着提煉和加工。它的基本意思是通過言辭的修飾和加工,使其更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
因此,積極修辭的意思是通過修飾和表達積極的力量,使其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積極修辭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正字通》一書,是由清代的儒學家袁了凡所創造的。這種修辭手法在修辭學上屬于正面修辭,與貶義修辭相對應。
在繁體漢字中,積極修辭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似,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積”字的古體寫法是“禾”字上方加一個點,“辭”字的古體寫法是“讠”字和“舌”字的組合。這些古體字的變化展示了文字演變的曆史和文化。
以下是關于積極修辭的例句:
1. 她用動人的語言和積極修辭來激勵員工,使他們更加努力工作。
2. 這篇文章通過巧妙的積極修辭,讓讀者對環保問題産生了更深的思考。
積極修辭的組詞:積極、修辭、修辭學、修辭法、修辭手法。
積極修辭的近義詞:正面修辭、褒義修辭。
積極修辭的反義詞:貶義修辭、消極修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