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命名。《儀禮·喪服》:“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死,則哭之。未名,則不哭也。”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處士﹞有男十歲曰 義 ,女九歲曰 孟 ,又有女生處士卒後,未名。”
(2).不知名稱。《宋書·夷蠻傳·林邑國》:“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發冢》:“發之,乃古 無鹽後 陵寝,其中珍異最多,俱未名之寶。”
“未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未命名
指事物尚未被賦予名稱。例如:古代喪禮中,若嬰兒出生後未滿三月而夭折,則因未正式命名而不舉行哭喪儀式(源自《儀禮·喪服》)。
不知名稱
指事物的名稱未知或難以确定。例如古籍中提到的“未名之寶”,即指無法命名的珍寶(見《宋書·夷蠻傳》)。
實際用例
人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未”代表地支第八位,象征潛力;“名”指聲譽,組合寓意直覺敏銳、包容豁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和中的具體例句。
《未名》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意為“沒有名字”或“沒被命名”。它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或現象沒有明确的名稱或稱謂。
《未名》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未”,它的部首是“田”,總共有5個筆畫。第二個字是“名”,它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個筆畫。
《未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在古代,沒被賦予名字的事物常常被稱為“未名”。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也得到了廣泛使用。
《未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未名”。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未名》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
1. 這幅畫沒有簽名,真是一幅《未名》之作。
2. 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新項目,但它還是個《未名》,沒有一個确定的名字。
名未、未盡
未命名、無名
有名、已命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