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移都城。《史記·周本紀》:“明年,伐 崇侯虎 ,而作 豐邑 ,自 岐下 而徙都 豐 。”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曜》:“ 喬太 、 王騰 等殺 準 ,奉六璽來降。二年,夏四月,徙都 長安 ,立 子熙 為太子。”
“徙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ǐ dōu(部分文獻中注音為“xǐ dū”,可能與古音或方言差異有關),其核心含義為遷移都城,即國家或政權将政治中心從一個地點搬遷至另一個地點。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徙”指遷移、搬遷,“都”即都城。因此,“徙都”特指因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将都城整體遷移至新址的行為。例如《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自岐下而徙都豐”。
曆史實例
“徙都”與“遷都”(qiān dū/dōu)含義相近,但“徙”更強調遷移的過程性,而“遷”側重結果。例如《十六國春秋》用“徙都”描述劉曜遷都的詳細過程,而“遷都”則更泛指出于戰略調整的舉動。
詩句
史書記載
“徙都”是曆史政治術語,常見于描述古代政權因戰略需求遷移都城的重大決策。其使用多與軍事擴張、政權鞏固或地理環境變化相關,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案例,可參考《史記》或《十六國春秋》等文獻。
《徙都》是指遷移或轉移都城的意思。在曆史上,徙都經常發生在帝王或皇室遷徙到其他地方時,都城也隨之轉移。
《徙都》這個詞的拆分:徙(彳 + 彳 + 彳,9畫)+都(邑,8畫)。
《徙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書和文獻中的記載,描述了許多帝王或皇室遷徙和轉移都城的事件。
《徙都》的繁體字為「徙都」。
古時候漢字寫作「徙都」,并無太大變化。
1. 曆史上,中國有許多次徙都的記錄。
2. 遷徙都城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徙居、都市、京都
遷都、遷徙都城
固都、不遷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