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辭的意思、谠辭的詳細解釋
谠辭的解釋
[straightforward words] 正直的言辭
詳細解釋
正直之言,直言。《文選·班固<典引>》:“既感羣後之讜辭,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 李善 注:“讜,直言也。”《魏書·恩倖傳·王椿》:“伏奉詔書,以風雹厲威,上動天睠,訪讜辭於百辟,詔輿誦於四海。”
詞語分解
- 谠的解釋 谠 (讜) ǎ 正直的(言論):谠議。谠論。谠言。谠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谠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ǎng c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谠辭”指正直的言論 或直言,強調言辭的坦率與公正性。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語言表達對事實或真理的堅持,常見于古典文獻中。
二、詞源與出處
-
古典文獻引用
- 《文選·班固〈典引〉》中提到:“既感群後之谠辭,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此處“谠辭”即指群臣的正直谏言。
- 《魏書·恩倖傳》中亦有“訪谠辭于百辟”的表述,體現其作為直言進谏的官方語境用法。
-
字形與結構
- “谠”從“言”部,本義為正直的言論(《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敢于直言的品質。
三、用法與相關詞彙
-
常見搭配
- 谠言嘉論、危言谠論、直言谠議(均指正直而有價值的言論)。
- 谠論侃侃、谠言直聲(形容言辭坦蕩、态度堅定)。
-
近義詞
-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谠辭”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強調語言的正直性與批判性。
四、綜合釋義
“谠辭”不僅指具體的正直言論,也隱含對說話者品格的肯定,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忠臣谏言的描述。其衍生詞彙(如“谠詞”)含義相同,可視為異形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或相關詞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谠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犯罪後請求寬大處理或寬恕的詞辭。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詳,總計有14個筆畫。谠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周禮》中就有對谠辭的記載。在繁體字中,谠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谠辭的寫法通常是使用篆書或隸書的方式進行書寫。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被控犯罪後,誠心誠意地寫下了一封谠辭,希望能夠得到寬大處理。”與谠辭相近的詞語有謝罪、求情等。而相反的詞語則是決絕、決然等。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