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剝桡的意思、剝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剝桡的解釋

衰亡。《後漢書·儒林傳論》:“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然後群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 李賢 注:“《易·大過》:‘卦曰:棟橈兇。’橈,折也。極,終也。言 漢 祚自終,人神之數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剝桡(bō ráo)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罕用,其核心含義指衰敗、摧折或凋零,多用于描述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成

  1. 剝(bō)

    《說文解字》釋為“裂也”,本義為剝離、脫落,引申為衰敗、侵蝕。如《周易·剝卦》以“剝”象征陰盛陽衰、萬物凋零之象。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四(中華書局影印本)。

    參考:國學大師《說文解字》原文

  2. 桡(ráo)

    本義為“曲木”,《說文》注“桡,曲木。從木,堯聲”,後引申為彎曲、摧折。如《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輮”(通“桡”)即表外力導緻的彎曲變形。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六。

    參考:漢字源流字典(商務印書館)


二、複合詞釋義

“剝桡”屬同義複合結構,強調外力或自然作用下的衰敗過程:


三、權威詞典收錄

  1. 《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02頁):

    “剝桡:摧折,衰敗。多指草木凋零或事物衰微。”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

    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查詢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剝”為“脫落”,“桡”為“彎曲”,複合後表“毀壞、衰頹”。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四、語用與演變

該詞屬文言遺存,今多被“剝落”“摧折”“衰敗”等替代,但仍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修辭語境。其語義隱含自然規律或外力不可抗性,如:

“盛世剝桡,非人力可挽。”(仿古句式,喻指盛世衰微)


“剝桡”作為古漢語複合詞,凝練表達了事物在自然或外力作用下的衰敗過程,需結合《周易》《說文》等經典互證理解。現代使用雖少,卻是探究傳統文化與漢語演變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剝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釋

“剝桡”指衰亡、衰敗,常用于描述國家或朝代的沒落。該詞出自《後漢書·儒林傳論》:“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李賢注引《易·大過》中“棟橈兇”,将“橈”解釋為“折斷”,比喻事物如棟梁折斷般衰亡。

二、發音辨析

三、詞源與用法

四、關聯拓展

《易·大過》中“棟桡”卦象預示危機,與“剝桡”的衰亡含義相通,體現古人以自然現象隱喻社會變遷的思維方式。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查閱《後漢書》原文及李賢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百餅白馬三郎白雲亭寶護崩隕昌庭螭绶出擊刺閨單究瞪眡雕傷東音笃新怠舊惡兆封禅樹格得號屏花哄鹄形加膝墜泉既龀謹閑金祗忌煙藍輿六工廬井路障盲僮跛竪面創秘邃皮花披毛索黶千折頃步清曉窮兒暴富器人驅雷策電曲纡若個上流頭省觐設祖適變適景順女鼠疫嗣服司祿天凝地閉天睿通脹頑家晚饷窩兒裡反飨年顯民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