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珪缺璧的意思、斷珪缺璧的詳細解釋
斷珪缺璧的解釋
見“ 斷圭碎璧 ”。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璧的解釋 璧 ì 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 美玉的通稱: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璧月。 筆畫數:; 部首:玉;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斷珪缺璧”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比喻殘缺不全但珍貴的文字或文物,強調其片段性價值。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斷珪”和“缺璧”兩部分組成,均指破損的玉器。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描述文獻、碑刻等文化遺存。
出處與用法
- 最早出處:源自清代葉廷琯《吹網錄·二礎雲麾碑》:“餘近得拓本,字雖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斷珪缺璧,彌見珍奇。”。
- 近義詞:與“斷圭碎璧”同義,後者出自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儀禮》。
- 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比喻句,如“這些古籍雖殘缺,卻如斷珪缺璧,值得研究”。
補充說明
- 文化背景:古代以“圭”“璧”為禮器或信物,象征珍貴。成語通過玉器的殘缺,隱喻文字、文物的曆史滄桑與獨特價值。
- 現代應用: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文物鑒賞領域,形容零散但重要的文獻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珪缺璧》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國家的元首地位被廢黜,國家的國寶受到破壞或丢失。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通過拆分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斷”字的部首是“曰”,它的總筆畫數是4。
- “珪”字的部首是“玉”,它的總筆畫數是11。
- “缺”字的部首是“缶”,它的總筆畫數是7。
- “璧”字的部首是“玉”,它的總筆畫數是12。
《斷珪缺璧》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中國曆史。在古代,國家的元首往往把一塊玉器叫做“珪璧”,它是元首權威的象征。當國家的元首地位被廢黜時,就意味着“珪璧”被斷裂或丢失了,國家的國家資産也受到了損害。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仍然是《斷簋缺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斷”字的形狀曾經包含有一個字頭“讠”,表示把話說斷了;“珪”字的字形曾經是一個玉器上貼着缺口标志記“缺”;“缺”字的字形是一隻器皿,上面沒有裝滿物品,表示空缺;“璧”字的字形由玉器和半個字頭“⻢”組成,表示玉器缺失了一部分。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很多情境中,以下是一個例句:
國王被推翻後,國家的國家財富也隨之遭受了損失,整個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困境。這就是典型的《斷珪缺璧》。
與《斷珪缺璧》有相似意思的成語有:“玉石俱焚”、“殘羹冷炙”等。
反義詞的話,我們可以選擇與《斷珪缺璧》相反的成語,例如:“龍行虎步”、“錦衣玉食”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