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翖侯的意思、翖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翖侯的解釋

(1).古代 西域 諸國官號之一。《漢書·張骞傳》:“ 大月氏 攻殺 難兜靡 ,奪其地,人民亡走 匈奴 。子 昆莫 新生,傅父布就翖侯抱亡置草中。” 顔師古 注:“翖侯, 烏孫 大臣官號,其數非一,亦猶 漢 之将軍耳。而布就者,又翖侯之中别號,猶右将軍、左将軍耳,非其人之字。翖與翕同。”《漢書·西域傳上》:“ 大夏 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 月氏 徙來,皆臣畜之,共稟 漢 使者。有五翖侯。”

(2).泛指外族首領。《舊唐書·武宗紀》:“ 河東 節度使 劉沔 料敵伐謀,乘機制勝,發胡貉之騎以為前鋒,搴翖侯之旗伐彼在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翖侯是古代匈奴官名,為匈奴貴族階層的重要職位,其字形源于"翕"的異體寫法。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指代匈奴部落聯盟中輔佐單于的高級官員,兼具軍事與行政職能。據《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翖侯常由王族成員擔任,負責統轄特定部族或領地。

從漢字構造分析,"翖"由"合"與"羽"組成,《說文解字》釋作"翕也",本義指鳥羽收合之态,引申為聚合、協調之意,恰合該官職協調部族關系的職能特點。在音韻學角度,《廣韻》标注其讀音為"許及切",屬緝韻曉母,對應現代漢語xī的發音。

該官職在漢匈交流史中具有特殊意義,如《史記》載元狩四年霍去病擊匈奴時"得胡首虜翖侯"的記載,印證了其在匈奴政權中的實際地位。現代學者餘太山在《匈奴史研究》中指出,翖侯制度體現了匈奴"分封而治"的統治特征,與中原侯爵制度存在本質差異。

主要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shiji
  2. 班固《漢書》(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
  3.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典藏: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
  4. 餘太山《匈奴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翖侯”是古代西域諸國的官號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1. 西域官職
    《漢書·張骞傳》記載,翖侯是烏孫國的核心官職,屬于大臣級别的頭銜,地位類似漢朝的将軍。不同翖侯之間還有細分,如“布就”是翖侯中的特殊稱號,類似漢朝的左、右将軍之分。

  2. 外族首領泛稱
    《舊唐書·武宗紀》中,“翖侯”被用來代指外族首領,例如描述劉沔讨伐回鹘時提到“搴翖侯之旗”,這裡的翖侯象征敵方統帥。


其他補充

建議結合《漢書》《舊唐書》原文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表背伯陽不習水土財幸財政寡頭琛貝乘門尺骨沖克楚語磁器錯認打捶冬灰二許封禅藳負擔缟綦規報孤飄黃膩膩輝映秔飯警辟京苑金機棘盆掘進空氣浴懶散類昊镏金落可也爐先生緑洲麥氣罵吻沒清頭麋鬻镆邪盤石之安彭越欠資青頭棋子面曲池讓再讓三山高皇帝遠擅構善良沈泳石品手工業拖拖沓沓忘命玩寇萬樞柙虎樊熊纖側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