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iver with cold or fear] 因寒冷而戰栗。又指因寒冷而肌膚起粟粒狀
亦作“ 寒栗 ”。 1.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抖。《素問·瘧論》:“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蘇轼 《與李公擇書》:“ 子由 近作《栖賢僧堂記》,讀之慘懔,覺崩崖飛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記》十:“ 馮老蘭 一說, 珍兒 臉上騰地紅起來,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驚皮膚上出現的小疙瘩。俗稱雞皮疙瘩。 唐 韋應物 《淩霧行》:“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生見之,毛髮盡豎,寒栗遍體,奔走出寺,不敢回顧。” 巴金 《滅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隻要和它們接觸一次,那個人就會連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寒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指因寒冷或恐懼導緻的身體戰栗,常見于寒冷環境或受驚狀态下。例如:“深秋的冷風讓人不禁寒栗。”()
亦可形容皮膚因寒冷或驚吓出現顆粒狀突起,俗稱“雞皮疙瘩”,如《水浒傳》中描述“寒栗子比馉饳兒大小”()。
醫學解釋
中醫典籍《靈樞·口問》提到,寒栗是“惡寒較甚、身形顫栗”的表現,多因陰氣盛而陽氣虛所緻()。
古籍用例
現代文學
巴金在《滅亡》中寫道:“接觸其目光,脊梁生寒栗”,刻畫人物的恐懼感()。
“寒栗”與“寒戰”略有差異:前者側重心理或生理的顫栗,後者更強調身體的劇烈抖動。例如醫學中“寒戰”多指高熱前的畏寒反應,而“寒栗”可泛指日常寒冷或恐懼反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靈樞》《素問》等中醫典籍,或蘇轼、蒲松齡等文學著作。
寒栗是指因為寒冷或恐懼而身體發生顫抖的現象,也可以用來形容感到非常恐懼或害怕的心理狀态。
寒栗的部首是木,象形字,拆分成寸和木兩個部分。寒的筆畫數為10畫,栗的筆畫數為10畫。
寒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最早記載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在繁體字中,寒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寒栗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寒的古代寫法為「寒」的上方加上「㒸」形狀的部分,而栗的古代寫法為「栗」的左邊加上「木」的旁。
1. 當他聽到那個恐怖的故事時,不禁寒栗起來。
2. 那個人一雙充滿恐懼的眼睛讓我不寒栗。
組詞:寒冷、栗子、栗色
近義詞:顫抖、戰栗、驚悚
反義詞:熱情、舒適、寬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