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教化、政令。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天靜人和,皇教遐通。”
“皇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皇帝的教化與政令,強調君主通過權威手段對臣民進行教育和治理。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曹植的文學作品,印證了該詞在古代政治語境中的使用。現代詞典(如漢典)也将其定義為“皇帝的教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王仲宣诔》原文或權威詞典的擴展解釋。
《皇教》是指皇帝信奉、倡導、推行的宗教,亦稱為帝教或德教。這是一種帝王中心的宗教信仰體系,在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
《皇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白”和“攵”,其中“白”為部首,表示“白色”;“攵”為偏旁部首,表示“撇捺的形狀”。根據筆畫順序,拆分後的《皇教》共有13畫。
《皇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于統治者的權力和威嚴擁有絕對的崇拜和崇敬。因此,皇帝倡導并推崇一種特定的宗教信仰體系,這就被稱為《皇教》。
《皇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皇教”。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因為字符形狀和結構的變化,與現代簡化字寫法有所不同。對于《皇教》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為“黃教”。
1. 皇教是古代中國社會的主要信仰之一。
2. 皇帝的權威來自于對《皇教》的信仰。
3. 皇教的傳承和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
1. 皇帝
2. 宮廷
3. 祭祀
4. 王權
5. 拜谒
1. 帝教
2. 德教
3. 黃教
4. 君教
5. 皇權信仰
1. 民間信仰
2. 私人信仰
3. 宗教自由
4. 世俗信仰
5. 非宗教信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