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公文常以“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結尾,意謂立即按照法律命令辦理。後多為道教咒語或符箓文字用以勒令鬼神按符令執行。 唐 韓愈 《曲江祭龍文》:“乃於甲乙之日,依準古法,作神之象,齋戒祀禱,神其享佑之,時降甘雨,以惠茲人,急急如律令。”《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遂即卧於蘆中,呪而言曰:‘捉我者殃,趁我者亡,急急如律令。’”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急急如律令, 漢 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 張天師 漢 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診祟》:“赫赫揚揚,日出東方。此符屏卻惡夢,辟除不祥。急急如律令敕。”亦省作“ 急急如令 ”。《西遊補》第六回:“伏願 孫先生 大聖老爺 行者 威靈,早飛上界,再鬧天宮,放了 虞美人 ,尋着 唐僧 ,急急如令。”
“急急如律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經典表達,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漢代公文用語
該短語最早見于漢代公文,常以“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結尾,意為“立即按照法律命令執行”,強調公文的權威性和緊迫性。其中“急急”二字進一步強化了執行的迫切性,類似現代“十萬火急”的表述。
詞義擴展
隨着日常文書頻繁使用,“急急如律令”逐漸演變為催促執行的通用表達,甚至成為民間口語中“迅速行動”的代稱。
在道教典籍和符咒中,該短語被賦予神秘力量:
元代關漢卿在《窦娥冤》第四折中,通過“急急如律令”營造驅鬼場景,展現其在民間信仰中的廣泛認知。此類用法強化了該短語在民俗文化中的儀式感。
從漢代公文到道教咒語,再到文學戲劇符號,“急急如律令”經曆了實用指令→宗教儀式→文化符號的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語言與社會文化的深度交融。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權威性”與“緊迫性”展開,成為中華文化獨特的表達範式。
《急急如律令》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急迫、緊急的命令或指示。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事情緊迫,需要立即行動。
《急急如律令》這個成語的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忄(心)和言,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7畫。
《急急如律令》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傳說中,晉國有一次被敵國圍困,雍子把耳屏插進耳朵裡,問他急事如何應對。雍子當時認為,急事就像當家的規章制度一樣嚴格,就像有律令罰則一樣要緊,需要迅速、果斷地行動。
《急急如律令》的繁體字為《急急如律令》。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急急如律令》這個成語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領導緊急下達了《急急如律令》,要求我們立即展開行動。
2. 在考試的最後幾分鐘,老師突然宣布了一道最後的選擇題,一場《急急如律令》的比賽。
1. 急迫:形容事情緊急迫切。
2. 如命:形容服從命令、如同遵循差遣一樣。
3. 律令:指規章制度、法律條文。
緊要、緊迫、急切、迫切
從容、從慢、無所謂、不緊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