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瓢杓 ”。把老熟的葫蘆剖為兩半所做成的勺子。《南齊書·卞彬傳》:“ 彬 性﹝好﹞飲酒,以瓠壺瓢勺杬皮為肴……以大瓠為火籠,什物多諸詭異。”《南史·陳暄傳》:“ 何水曹 眼不識盃鐺,吾口不離瓢杓。” 元 王祯 《農書》卷八:“夫瓠之為物也……大之為甕盎,小之為瓢杓。” 清 杜岕 《雪水茶》詩:“瓢勺生幽興,簷楹恍瀑泉。”
“瓢勺”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解釋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說明:
“瓢勺”指将老熟的葫蘆剖成兩半制成的勺子。古代常利用葫蘆的自然形态制作容器,這種器具輕便且環保。
在曆史文獻中,“瓢勺”多用于描述日常生活或文人雅士的器物。例如:
因葫蘆輕便易得,“瓢勺”常被賦予自然、質樸的象征意義,如清代杜岕詩句“瓢勺生幽興”即借其表達閑適意境。
“瓢勺”是傳統工藝與自然材料結合的産物,既具實用功能,又承載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南史》《農書》等文獻。
瓢勺是指一種用于舀取或盛裝食物的廚房用具,形狀類似于瓢。它通常由木材、塑料或金屬制成,上部為凹狀的舀勺,下部呈長柄狀。瓢勺是廚房中常用的工具,廣泛用于烹饪、炖煮及餐飲服務等領域。
瓢勺的部首為瓦,由兩劃組成。根據筆畫的數量,瓢勺可以稱作兩畫字。
瓢勺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的詞彙。瓢的意思為瓢壺,古代用于盛裝水或酒。勺的意思為勺子,古代用于舀取食物或飲料。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将瓢壺和勺子合二為一,形成了瓢勺這個詞彙。
瓢勺的繁體字為瓢杓。
古代漢字對瓢勺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瓢的古漢字寫作瓠,形狀為瓦下面加上一個“攵”,表示舀取的動作;勺的古字寫作䒑,上面有一個鬥形的“勹”,表示盛裝的容器。
1. 奶奶用瓢勺舀起一勺熱湯端到我面前。
2. 煮粥時記得用瓢勺攪拌,防止粘底或溢出。
瓢勺的相關詞彙有:木瓢勺、塑料瓢勺、金屬瓢勺、瓢勺柄等。
瓢勺的近義詞有:舀勺、舀子。
瓢勺的反義詞可以是:漏鬥、蓋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