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迂回曲折。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隨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輾轉内避,漸不容虎。” 清 劉大櫆 《遊晉祠記》:“山之半有寺,鑿土為室,繚曲宏麗。”
(2).婉轉含蓄。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六·以婦人為一世》:“惟 武帝 有大功,當比 周文 、 武 世室,而身又見存,遂以 臧後 充數,《南齊書·禮志》所説即此事,但 蕭子顯 措詞繚曲,未易了耳。”
“缭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形容詞,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形态或語言表達的婉轉、迂回特性。根據權威辭書及語言研究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詞義
指物體或線條的盤旋曲折形态。例如形容山徑、藤蔓等自然物蜿蜒纏繞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其釋為“回環曲折”,強調空間上的彎曲特性。
二、引申用法
在文學語境中,“缭曲”可描述語言表達或情感傳遞的含蓄迂回。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文辭缭曲”評價文章結構的婉轉鋪陳,體現其用詞的古雅性。
三、語義辨析
與“曲折”“迂回”相比,“缭曲”更側重視覺或思維層面的纏繞感。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該詞隱含着“錯綜複雜卻自成章法”的深層意蘊,常見于詩詞鑒賞領域,如宋代姜夔詞作中“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便被評注為“意象缭曲而情緻幽深”。
四、使用範疇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山水文學、藝術評論及學術著作,如“青瓷紋樣缭曲繁複”“論證過程缭曲而不失邏輯”等表述,既保留古典韻味又適應現代語境。
“缭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liáo qǔ(或根據部分資料标注為 liáo q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閱微草堂筆記》《遊晉祠記》等古典作品。
寶利本業避伏比籠丙明草表橙黃橘綠殚虛調質丁子香對耦對眼二意方潔雰埃改構剛峻冠上加冠汩沉規表桂粉蒿室何取和絃彙類剪口金剛鑽金融資本瘠弱坤儀累代廉循六禽隆滿買鄰馬奶酒沒祥逆定片言一字丕承箐谷全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撒殿塞鴈少舊拭擦飾車水惡稅人田坑庭阙往化挽推威脅五陳無所不為限塞遐照寫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