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噬臍莫及 ”。自咬腹臍夠不着。比喻後悔不及。 唐 高彥休 《唐阙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明 宋濂 《謝烈婦傳》:“宜急旋,稍晚,噬臍無及矣。” 明 陸采 《懷香記·鞫詢香情》:“倘有後悔,噬臍莫及。” 清 林則徐 《曉谕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若不趁此刻猛省回頭,以後雖欲改圖,噬臍莫及。”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天兵攻克,噬臍無及,爾時悔之,亦已晚矣。”
“噬臍無及”是漢語中一個警示性極強的成語,字面意為“用嘴咬肚臍卻夠不着”,比喻事情發生後無法補救,追悔莫及。該成語源自《左傳·莊公六年》記載的楚文王勸谏鄧侯典故:“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後悔時像用嘴咬自己肚臍一樣來不及”,形象揭示無法挽回的過失。
從構詞法解析:“噬”指用牙啃咬,“臍”即人體肚臍部位,“無及”表示來不及。三字組合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生動展現人在重大失誤後的絕望狀态。清代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到那時節,噬臍無及”的用例,佐證該詞常用于規勸他人及時決策的語境。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法律文書、公文報告等嚴肅場合,如“環境污染一旦形成,恐将噬臍無及”的警示句式。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與“追悔莫及”“悔之晚矣”列為近義表述,強調該成語在書面語體中的莊重性。
“噬臍無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來源與典故
成語出自唐代高彥休的《唐阙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原指因猶豫錯失良機,後泛指因行動遲緩或決策失誤導緻無法補救。例如明代宋濂《謝烈婦傳》中寫道:“宜急旋,稍晚,噬臍無及矣。”
用法與語境
結構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唐阙史》《隋唐演義》等文獻。
晻黮鼇釣百順龅齒八音遏密熛鸷别具隻眼冰淩花并用吃沒導習疊影反躬仿生學騑騑風月主粉面朱唇負隅蓋巾供奉猴孤洲骨镞何鼓鴻庠呼韓婦假借解破疾狂佶烈酒海擠趱課頭涼衫臉厚亂黩爐鼎洛陽才毛翎泯絕排布鵬圖蒱博歉歉青蝦窮恚融陶潤澤三句話不離本行事幹説話人田埜同科文磚物華五經庫舞局香水行仙經閑邀邀心不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