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粟的意思、奉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粟的解釋

祿米。《史記·孔子世家》:“ 衛靈公 問 孔子 :‘居 魯 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 衛 人亦緻粟六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奉粟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特指官員或仆從所得的俸祿糧食,強調以恭敬态度領取的俸米。以下從釋義、構詞、曆史背景三方面分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奉:會意字,甲骨文象雙手捧物狀,本義為“恭敬地給予或接受”,引申為“侍奉”“俸祿”。《說文解字》釋:“奉,承也。”
    • 粟:指小米,先秦至漢代的主要糧食作物,後泛指俸祿中的谷物部分。

      組合後,“奉粟”即以恭敬态度領取的俸米,常見于描述官員或仆役的薪酬形式。

  2. 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在俸祿制度中,“奉粟”區别于錢币俸祿(如“俸錢”),特指以實物形式發放的糧食報酬。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載“奉粟六萬”,指孔子任魯國司寇時的年俸為六萬粟米。

二、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将“奉粟”釋為“俸祿米糧”,強調其作為古代官吏薪給的核心形式。

  2. 《孟子》注疏例證

    趙岐注《孟子·滕文公上》“粟米之征”時,指出“粟”為田稅所征實物,官吏俸祿多由此支取,印證“奉粟”與稅制的關聯。

  3. 制度史研究

    據《中國俸祿制度史》考證,秦漢時期低級官吏俸祿常以粟折算,如漢代鬥食小吏“歲奉粟不足百石”,體現實物俸祿的普遍性。

三、文化延伸

“奉粟”反映了古代“祿以代耕”的俸給理念,即官員俸祿本質是脫離農耕生産的補償。這一制度至唐代實行租庸調後逐漸被貨币俸祿替代,但“俸”“粟”等字仍留存于現代漢語“俸祿”“粟米”等詞中。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清]焦循. 《孟子正義》.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7.
  3. 黃惠賢, 陳鋒. 《中國俸祿制度史》.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

網絡擴展解釋

“奉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拆分解釋

二、整體含義 “奉粟”指古代官員的祿米,即朝廷以糧食形式發放的俸祿。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魯國任職時“奉粟六萬”,衛國人亦給予同等俸祿。

三、曆史背景 古代官員俸祿制度中,糧食是重要支付形式,尤其在秦漢以前。以“粟”代俸體現了農業社會以實物經濟為主的特點。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文語境,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例如金代耶律履詩句“長身奉粟愧侏儒”即用此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杯聱屈白纻詞鄙制伯翁漕運司誠意正心出哨雌雌點醒調膳發牌棼缊負畔俘擒給節苟偷龜蔔鬼鬼頭頭函道悍怒黑屋合掌賄庇回祝狐兔假寐僭叛簡峭積散絶意可靠客卒口香糖斂脣連雞溜腰哢吭螺巵面友明算内忌盤雕霹拍淺察遷宅青鬒歧歧三岔路口山畲山鹧示優束首絲瓜絡談宗亡荊握素懷鉛遐略髇兒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