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reside over a sacrificial rites] 祭禮中陪同主祭人主持儀式
祭禮中陪同主祭人行祭。《人民日報》1955.3.28:“﹝ 何凱豐 同志﹞追悼大會由中國共6*産6*黨中央*********秘書長 鄧6*小6*平 主祭。陪祭的有 陸定一 、 徐特立 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陪祭漢語 快速查詢。
“陪祭”是傳統祭祀禮儀中的重要角色,指在祭禮中陪同主祭人共同完成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陪祭指在祭祀活動中輔助主祭人完成儀式流程的參與者,通常由身份或地位較高的人擔任。例如《人民日報》記載的追悼會中,鄧小平主祭時,陸定一、徐特立等人即為陪祭。
曆史與場景應用
與相關術語的區别
“陪祀”指在祭祀中配享或附祭(如功臣配享太廟),側重“共享祭祀地位”,而“陪祭”更強調儀式中的輔助角色。
儀式功能
陪祭者需全程參與,包括主持獻牲、行禮等環節,體現儀式的莊重性與協作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六部成語注解》等文獻。
《陪祭》是指在祭祀儀式中陪祭神靈的行為。在古代社會,人們相信祭祀可以祈求神靈保佑,因此在進行祭祀儀式時,會有人充當陪祭的角色,以輔助祭祀的進行。
《陪祭》是由“⻌”部和“示”部組成的,其中“⻌”部是主導部首,表示與行走、移動相關的事物;“示”部則表示與宗教信仰、神靈相關的事物。
根據漢字書寫規範,這兩個部首的筆畫數分别為8畫和5畫,共計13畫。
《陪祭》這個詞首次出現在《禮記·樂記》裡,描述了古代祭祀活動中的陪祭儀式。此後,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描述祭祀儀式中陪祭行為的專有詞彙。
《陪祭》的繁體字為「陪祭」。
古代漢字寫法中,「陪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和現代基本相似。
1. 在這次祭祀活動中,他擔任了陪祭的角色。
2. 陪祭需要具備一定的禮儀知識和技巧。
3. 這位父親親自陪祭,表達對逝去兒子的思念之情。
陪祭相關的組詞有:陪祭人、陪祭儀式、陪祭裝束等。
陪同祭祀、輔祭、助祭
主祭、元祭,指主要負責祭祀儀式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