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per] 凡事謹慎小心,以至前怕狼、後怕虎,缺乏敢說敢為的氣質
謹小慎微,辦不了大事
對待細小的事情謹慎小心。 清 恽敬 《<卓忠毅公遺稿>書後》:“夫古之大人,具蓋世之氣,全不世出之節者,其生平無不謹小慎微,事事得其所處。”《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可巧撫臺是個守舊的人,有點糊裡糊塗的,而且一向是謹小慎微。”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十一章:“ 朱錫坤 在上級面前,一向是謹小慎微的。”
“謹小慎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對細節的過度謹慎來體現性格或處事特點,具體解析如下:
1. 基本釋義
由“謹”“慎”(小心)與“小”“微”(細微之事)組合而成,字面指對瑣碎事務過分謹慎。現多用于形容因過度小心而顯得拘謹保守,甚至因畏首畏尾影響行動力,如《官場現形記》中描述官員“一向是謹小慎微”。
2. 感情色彩
該詞含貶義,強調因過度謹慎導緻缺乏決斷力,例如指出“謹小慎微,辦不了大事”,與“膽大妄為”“銳意進取”等反義詞形成對比()。
3. 用法與例句
4. 文化溯源
最早見于西漢《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原指聖人對細微之事的重視,後語義逐漸偏向負面。
5. 近義辨析
與“小心翼翼”“謹言慎行”等近義詞相比,“謹小慎微”更突出因謹慎而受限的特質()。例如:“謹言慎行”側重言行克制,而“謹小慎微”強調整體态度的畏縮。
該成語常用于批評過度保守的處事風格,提示需在謹慎與果敢間尋求平衡。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解讀,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等權威資料。
《謹小慎微》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言行舉止上非常小心謹慎,注意細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誤會。
《謹小慎微》的部首分别是言和心,總計9個筆畫。
《謹小慎微》這個成語最早見于《禮記·表記》。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言行的適當和謹慎的價值觀。
《謹小慎微》的繁體字為「謹小慎微」。
《謹小慎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變化,可能是「謹小懃微」。
他做事一向謹小慎微,從不掉以輕心。
謹慎、小心、小心翼翼、細膩、細緻入微
謹慎小心、留心、深思熟慮
魯莽、不顧一切、粗心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