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出使。節,符節,使者的憑證。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八》:“古之君子,遇有為之時,不能默然而止,擊節驅馳,有事四方者,蓋為斯也。”《宋書·庾登之傳》:“ 義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擊節驅馳,退告 劉穆之 ,以母老求郡。于時士庶鹹憚遠役,而 登之 二三其心, 高祖 大怒,除吏名。”
(2).打拍子。 晉 左思 《蜀都賦》:“ 巴 姬彈弦, 漢 女擊節。”《晉書·樂志下》:“ 魏 晉 之世,有 孫氏 善歌舊曲, 宋識 善擊節唱和。”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飜酒污。”
(3).形容十分贊賞。《三國志·蜀志·馬良傳》:“ 良 留 荊州 ,與 亮 書曰:‘……此乃管絃之至, 牙 曠 之調也。雖非 鐘期 ,敢不擊節。’” 宋 陳亮 《題<喻季直文編>》:“四君子者尤工於詩,餘病未能學也。然皆喜為餘出,餘亦能為之擊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闈後,索文讀之,擊節稱歎。” 茅盾 《鍛煉》八:“‘對,對!’ 謝林甫 這番話還沒完, 王保長 已經擊節贊賞起來。”
擊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用手或器物敲擊節奏性樂器(如拍闆、鼓等)以控制音樂、歌舞的節拍。此義源于古代樂舞表演中通過擊打樂器掌控節奏的行為。
例證:
《晉書·樂志》載“歌者擊節以和聲”,指歌者敲打節拍配合樂曲。
表示對詩文、藝術作品的高度贊歎,因欣賞時情不自禁以手或器物擊打節拍而得名,後抽象化為表達強烈欣賞之情的動作。
例證:
白居易《琵琶行》中“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後,聽者“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此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反映聽者擊節共鳴之情。
定義“擊節”為“敲擊以調節節奏”,并引申為“對詩文或藝術表示贊賞”。
釋義為“打拍子”,後指“對詩文、藝術等表示贊賞”。
明确其本義為“敲擊樂器以定節奏”,并舉《文心雕龍·樂府》“擊節以和之”為例;引申義為“歎賞”,引《世說新語》評王敦誦曹操詩“擊節贊歎”之典。
文化背景補充:
“擊節”的引申義形成于魏晉時期,文人常以擊打器物(如如意、唾壺)表達對詩文的激賞。《世說新語·豪爽》載王敦酒後詠曹操“老骥伏枥”詩句,“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成為“擊節贊歎”的典型意象,後世文學評論中沿用此典。
“擊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打拍子
原指用手或器物敲打節奏,常見于古代音樂、詩歌吟誦等場景。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钿頭雲篦擊節碎”,描繪了用首飾打拍子的情景。這種用法至今仍保留在戲曲、傳統音樂表演中。
表示贊賞
引申為對優秀詩文、藝術或言行的熱烈稱贊,如“擊節歎賞”“擊節稱歎”。該用法源自古人在欣賞佳作時情不自禁打拍子的習慣,如《三國志》記載馬良贊諸葛亮文書“敢不擊節”,現代多用于形容高度評價(如“他的演奏令人擊節”)。
出使憑證(古義)
早期“節”指使者所持符節,“擊節”曾代指出使行為,但此義項現已罕用。
語境示例
注意:現代使用中,前兩種含義最為常見,第三種屬于生僻古義,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
謗勃寶箓寶蓄霸說薜荔衣嬖習草苗闡究創練村牛待月西廂道曹倒數方程打球登路東格陵蘭寒流隊主遁尾風疙瘩豐功偉業紛纭雜沓浮萍花翠火山島肩章瘕疝寖辟蠲容具體化舉衆看死渴而穿井孔修寬宏大度廉法粱米犁掃龍脈鸾彜旅擯馬坎民族形式難收覆盆水缥帙貧下虔刀欽能求祿攘翦三教布衣生倫勝卻收田鼓樞幄送信塗歌裡抃外秀骛趨銷曠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