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法的意思、廉法的詳細解釋
廉法的解釋
亦作“ 廉灋 ”。清廉守法。《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五曰廉灋。” 鄭玄 注:“法,守法不失也。” 唐 元稹 《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志銘》:“在 華 時,會刺史故相 郢 将至,舊法盡取行器於人,公不取給,官司所有粗陳之。其他廉法不撓皆稱是。”參見“ 廉善 ”。
詞語分解
- 廉的解釋 廉 á 堂屋的側邊: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 不貪污:廉潔。廉正。廉明。 便(俷 )宜,價錢低:物美價廉。 察考,訪查:“且廉問,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論之”。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專業解析
“廉法”的漢語詞典釋義
“廉法”是由“廉”與“法”構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及引申義理解:
-
“廉”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廳堂的側邊,引申為棱角分明(《說文解字》:“廉,仄也”),後衍生出“正直、不貪”的抽象含義。如《廣雅·釋诂》:“廉,清也”,強調品行端方、不苟取。
- 核心内涵:在倫理層面特指廉潔、不貪污,如《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
“法”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源自“灋”(fǎ),表示刑法公平如水(《說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後泛指法律、制度。
- 核心内涵:強調規則、标準及強制執行性,如《管子·明法解》:“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
“廉法”的合成含義
該詞融合“廉潔”與“守法”雙重維度:
- 行為規範:指為官者恪守廉潔底線,同時嚴格依法行事。如《周禮·天官·小宰》提出“六廉”标準,其中“廉法”即要求官吏“守法不失,執法不移”。
- 倫理與制度的統一:既強調個人道德自律(廉),亦注重對公共規則(法)的遵從,體現傳統政治文化中“吏治”的核心原則。
文化意蘊
“廉法”濃縮了中國古代對官吏品行的最高要求。如宋代包拯、明代海瑞等清官形象,均以“廉法”為精神内核,其事迹載于《宋史》《明史》等正史,成為後世典範。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禮正義》(孫诒讓著),中華書局。
- 《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
- 《管子校注》(黎翔鳳撰),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廉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廉法”由“廉”和“法”組成,指清廉守法的行為準則,強調官員或公職人員在執法、行政過程中保持廉潔正直的态度。
二、詞源與出處
- 古代典籍
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小宰》,其中提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五曰廉灋”,鄭玄注“法,守法不失也”。
- 構詞解析
- 廉:指廉潔、正直,不貪腐;
- 法:指法律、法度,強調遵守規範。
三、用法與示例
- 曆史語境
多用于描述官吏的品德,如唐代元稹在《裴公墓志銘》中稱頌官員“廉法不撓”,即清廉守法且不屈從于壓力。
- 現代延伸
可泛指任何職業中堅持廉潔、遵紀守法的行為準則。
四、相關概念
- 近義詞:廉潔奉公、清正廉明。
- 反義詞: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波羅阿家阿翁侒侒抱香履徧手錢逼附猼訑布飲趁熱打鐵晨早癡迷馳田祠宮蔥青蛋白道岸刀刀凍雨杜遏忿兵風風魔魔風雲際會佛骨綱常鼓箑筕簹好端端合韻皇懼患肆昏忘混瀁讦談進船鞠徑句就科套控緤賴托老慵鵱鷜麼麼面具命家墨士衲衫評點栖薄窮對付氣旋渠央攘除詩囚十姓百名庶卉跳蹦統稱桐葉封弟尾煞宵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