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节的意思、击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节的解释

(1).谓出使。节,符节,使者的凭证。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古之君子,遇有为之时,不能默然而止,击节驱驰,有事四方者,盖为斯也。”《宋书·庾登之传》:“ 义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击节驱驰,退告 刘穆之 ,以母老求郡。于时士庶咸惮远役,而 登之 二三其心, 高祖 大怒,除吏名。”

(2).打拍子。 晋 左思 《蜀都赋》:“ 巴 姬弹弦, 汉 女击节。”《晋书·乐志下》:“ 魏 晋 之世,有 孙氏 善歌旧曲, 宋识 善击节唱和。”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飜酒污。”

(3).形容十分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良 留 荆州 ,与 亮 书曰:‘……此乃管絃之至, 牙 旷 之调也。虽非 钟期 ,敢不击节。’” 宋 陈亮 《题<喻季直文编>》:“四君子者尤工於诗,余病未能学也。然皆喜为余出,余亦能为之击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闈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茅盾 《锻炼》八:“‘对,对!’ 谢林甫 这番话还没完, 王保长 已经击节赞赏起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击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敲打节拍

指用手或器物敲击节奏性乐器(如拍板、鼓等)以控制音乐、歌舞的节拍。此义源于古代乐舞表演中通过击打乐器掌控节奏的行为。

例证:

《晋书·乐志》载“歌者击节以和声”,指歌者敲打节拍配合乐曲。

二、引申义:赞赏诗文或艺术

表示对诗文、艺术作品的高度赞叹,因欣赏时情不自禁以手或器物击打节拍而得名,后抽象化为表达强烈欣赏之情的动作。

例证:

白居易《琵琶行》中“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后,听者“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此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反映听者击节共鸣之情。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击节”为“敲击以调节节奏”,并引申为“对诗文或艺术表示赞赏”。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打拍子”,后指“对诗文、艺术等表示赞赏”。

  3.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明确其本义为“敲击乐器以定节奏”,并举《文心雕龙·乐府》“击节以和之”为例;引申义为“叹赏”,引《世说新语》评王敦诵曹操诗“击节赞叹”之典。


文化背景补充:

“击节”的引申义形成于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击打器物(如如意、唾壶)表达对诗文的激赏。《世说新语·豪爽》载王敦酒后咏曹操“老骥伏枥”诗句,“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成为“击节赞叹”的典型意象,后世文学评论中沿用此典。

网络扩展解释

“击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打拍子
    原指用手或器物敲打节奏,常见于古代音乐、诗歌吟诵等场景。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钿头云篦击节碎”,描绘了用首饰打拍子的情景。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在戏曲、传统音乐表演中。

  2. 表示赞赏
    引申为对优秀诗文、艺术或言行的热烈称赞,如“击节叹赏”“击节称叹”。该用法源自古人在欣赏佳作时情不自禁打拍子的习惯,如《三国志》记载马良赞诸葛亮文书“敢不击节”,现代多用于形容高度评价(如“他的演奏令人击节”)。

  3. 出使凭证(古义)
    早期“节”指使者所持符节,“击节”曾代指出使行为,但此义项现已罕用。


语境示例

注意:现代使用中,前两种含义最为常见,第三种属于生僻古义,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帽坝基伯夷叔齐巢窠城市科学从使鹾船虘诈丹井点将録點蠟幔订顽董逃歌二龙翻倒坊场坊酒放良風信旗古义浩饮和颜说色槐胶剪发披缁江练解拨阶坡进阼畿邑局外孔席墨突梁苑隋堤列举黎山落叶知秋默稿癖洁溥仪谦廉窍中轻战勤恪劬勚任鄙讪毁傻头傻脑蛇含收襜瘦骨零丁踏歌图逃拐天帚通壁忘归草文景五袴歌飨荐险世洗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