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獲時節用的鼓。古時風俗,于收獲時擊鼓,以示慶祝。 宋 梅堯臣 《村豪》詩:“日擊收田鼓,時稱大有年。”
“收田鼓”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語,其解釋如下:
收田鼓(拼音:shōu tián gǔ)指古代在農作物收獲時節使用的鼓。這一名稱源于古時風俗,人們通過擊鼓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和感恩。
用途與象征
作為農耕社會的重要儀式工具,收田鼓的擊打既是對豐收的慶祝,也隱含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願望。這種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的敬畏和依賴。
文獻例證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村豪》一詩中提到:“日擊收田鼓,時稱大有年”,描述了當時富戶在豐收期間擊鼓慶祝的場景。此例證表明,該風俗至少在宋代已較為普遍。
“收田鼓”的習俗雖已逐漸淡化,但其作為文化符號仍出現在詩詞和民俗研究中,成為理解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線索。類似習俗在其他文化中也有體現,如歐洲部分地區的“豐收節”傳統。
《收田鼓》是一個成語,它意味着秋收季節的悲喜交集。它形容一種既歡樂又傷感,既有豐收的喜悅,又有離别的惆怅的複雜心情。
《收田鼓》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收”、“田”、“鼓”三個部分。其中,“收”(shōu)是“手”的意思,它有三畫;“田”(tián)是田地的意思,它有五畫;“鼓”(gǔ)是打鼓的樂器,它有八畫。
《收田鼓》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這個故事融合了唐代元稹的《攤破浣溪沙》和明代馮夢龍的《東京夢華錄》的情節,其中描寫了女主角杜麗娘因家庭貧困而被迫離别的一幕。繁體字為「收田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而《收田鼓》這個詞在古代《牡丹亭》的劇本中被寫作「收田鼓」。
他看到莊稼成熟的時候,既感到了《收田鼓》的喜悅,又心生離别的憂傷。
收獲、田地、鼓樂。
近義詞:歡愉離合、喜悅别離。
反義詞:愛别離合、歡聚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