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取俸祿。《南齊書·樂志》:“《伎録》雲:‘求祿求祿,清白不濁。清白尚可,貪污殺我!’” 唐 皇甫冉 《送田濟之揚州赴選》詩:“家貧不自給,求祿為荒年。” 唐 元稹 《和樂天初授戶曹喜而言志》:“感君求祿意,求祿殊衆人。上以奉顔色,餘以及親賓。”
"求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謀求官職俸祿,常帶有追求功名利祿的意味。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謀求俸祿/官職
指通過仕途追求朝廷發放的薪俸與職位。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祿”為“古代官吏的俸給”,引申“求祿”即求取俸祿之職。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求祿”詞條,釋為“求取官位俸祿”。
引申為追求功名
在古代語境中,“祿”象征社會地位與經濟保障,“求祿”暗含對世俗成功的追逐。
來源:
《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注:“幹,求也;祿,仕者之奉也。”印證“求祿”與仕途關聯。
儒家經典中的矛盾态度
來源:
上述引文見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代表儒家對“求祿”的辯證觀點。
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白居易《贈内》詩:“勿言為祿仕,而與世營營”,以“求祿”諷喻汲汲營營之輩。
來源:
《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百二十四,反映唐代士人對功名的反思。
詞典名稱 | 釋義要點 | 來源鍊接/參考 |
---|---|---|
《漢語大詞典》 | 求取官位與俸祿 |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7卷,第1284頁 |
《古代漢語詞典》 | 謀求官職以得俸祿 | 商務印書館(2014)第2版,第1198頁 |
《辭源》(修訂本) | 同“幹祿”,指求仕進、求祿位 | 商務印書館(2015)第三冊,第2382頁 |
“求祿”在曆史中逐漸衍生出雙重意涵:
來源: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釋“祿”含“福分”義,體現古代“祿位”與“天命”的關聯性。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經典注疏及文史典籍,釋義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或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系列》電子資源。
“求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ú lù,其核心含義是追求官職地位或俸祿,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南齊書》《全唐詩》等典籍。
安常百無一失襃廣軷壇筆精筆囊博揜不象事不在話下骣馬朝機癡鼠拖姜踳落喘蝡傳踏妒婦奪服耳目衆多防絶非累風飛雲會封還趕羅甘酸告警革新變舊閨婦鍋底回黃轉綠寋鄂鏡芳卷軸裝沮格懇憤困知勉行鍊軌連陣絡驿明孝陵褭窕潑腳子貨搶滿千眠竊衣取溫青绛親賞商販賞事社鳴食古如鲠四鄉蘇活太陽角騰辨天賜之福午日三公小包車谺然瞎淘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