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祿的意思、求祿的詳細解釋
求祿的解釋
求取俸祿。《南齊書·樂志》:“《伎録》雲:‘求祿求祿,清白不濁。清白尚可,貪污殺我!’” 唐 皇甫冉 《送田濟之揚州赴選》詩:“家貧不自給,求祿為荒年。” 唐 元稹 《和樂天初授戶曹喜而言志》:“感君求祿意,求祿殊衆人。上以奉顔色,餘以及親賓。”
詞語分解
- 求的解釋 求 ú 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求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ú lù,其核心含義是追求官職地位或俸祿,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由“求”(追求)和“祿”(俸祿、官職)組成,字面意為“追求俸祿或官職”。
- 引申含義:泛指通過努力獲取社會地位、物質財富或福運。古代常與“仕途”相關,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對成就的追求。
二、字詞解析
- 求:主動尋求、争取,如“求索”“求成”。
- 祿:
- 本義為“福氣”,如《說文解字》注“祿,福也”;
- 後專指官吏的俸祿,如“高官厚祿”;
- 引申為官職地位,如“祿位”。
三、文獻例證
- 《南齊書·樂志》記載:“求祿求祿,清白不濁”,強調為官需清廉。
- 唐代元稹詩句:“感君求祿意,求祿殊衆人”,體現古人對仕途的不同态度。
四、用法與語境
- 古代語境:多指通過科舉、薦舉等途徑謀取官職俸祿。
- 現代用法:可泛指對事業成就或物質利益的追求,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
五、相關詞語
- 祿蠹:諷刺過度追求官位者(出自《紅樓夢》)。
- 無功受祿:指未付出卻獲得利益。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南齊書》《全唐詩》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求祿
求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求和祿。下面将對這兩個部分進行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求祿的左邊部首是“求字旁”,表示此字與求相關;右邊部首是“禾字頭”,表示與祿相關。求字旁共有3畫,禾字頭有5畫。
來源和繁體
“求祿”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資祿》中,表示人們争取官職和薪水的意願。在古代中國,祿代表着官職和財富,求祿即表示追求榮譽和物質的目标。
繁體字為「求祿」,表示與原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求祿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求”字曾有「」、「」等多種寫法,而“祿”字寫法受到了不同曆史時期和書法家的影響,曾有多種變體。
例句
1. 人們努力工作并不僅僅是為了求祿,更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價值。
2. 古代士人常以忠誠廉正為德行,不圖求祿。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求財求祿、求名求祿、求取祿位。
近義詞:争取、追求。
反義詞:舍棄、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