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擯的意思、旅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擯的解釋

排列傧相。《周禮·秋官·司儀》:“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 鄭玄 注:“ 玄 謂旅讀為‘鴻臚’之‘臚’。臚,陳之也。” 孔穎達 疏:“按《爾雅·釋詁》雲:‘屍、旅,陳也。’《釋言》雲:‘豫、臚,叙也。’注雲:‘皆陳叙也。’ 後鄭 不從‘旅大山’之‘旅’從‘臚’者,欲取‘叙’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旅擯”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間相互聘問時,主國派遣擯者(負責接待賓客的官員)引導賓客的儀式流程。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等先秦典籍,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方面:

  1. 禮儀形式

    “旅”通“胪”,意為傳告、陳列;“擯”指引導賓客進退的禮儀人員。在正式朝聘場合,主國按賓客身份等級設置“上擯”“承擯”“紹擯”三級引導體系,通過層層傳話完成禮節性對話。這種“傳辭”儀式彰顯了禮制的等級性與莊重性。

  2. 政治象征

    《禮記·聘義》載“旅擯三讓而後傳命”,說明該儀式不僅是接待流程,更是諸侯國間确認尊卑關系、展現謙讓德行的政治互動。通過繁複的揖讓步驟,達到“明貴賤”“辨君臣”的禮治目的。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旅擯”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旅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排列傧相,用于描述禮儀場合中傧相(引導賓客的人員)的陳列或引導流程。該詞源自《周禮·秋官·司儀》,原文記載了古代諸侯國之間外交禮儀的規範。

詞源解析

  1. 字義分解:

    • 旅:通“臚”(lú),意為陳列、排列。
    • 擯:通“傧”,指傧相,即禮儀中負責接待賓客的人員。
  2. 文獻依據: 《周禮》記載:“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旅擯。” 鄭玄注:“旅讀為‘鴻臚’之‘臚’,陳之也。” 說明“旅擯”與禮儀中傧相的陳列方式相關。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禮儀活動,尤其是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場合。例如主國接待賓客時,需按特定流程排列傧相,完成迎接、引導等禮節。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網絡資料(如)提到“旅擯”有“流離失所”的引申義。但根據權威文獻和詞源考證,這一解釋缺乏直接依據,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混淆其他詞語(如“流離”)所緻。

别人正在浏覽...

闆插殡棺常勢持仗抽水機疇谘純麗辍閡摧鋒村舂撮算釣聲斷谷督帥恩深義重飯鍋負恩昧良癸庚國際共管還籍漢貂含義和泉會逢其適恢毅護種監侍浄壇經眼镌減卡借蠟花亮拱捩手覆羹曆紀離經辨志盲從明火執械旁蒐遠紹攀光屏扆麒麟森緑深亮實望收刀檢卦水難逃藏讨召托天橐土萬壽文山汙劣無迺五藏閑暮小節目狹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