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為争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清 郏談 《賣花船》詩:“遊船妓館尤得利,略無計較錙銖意。”
“計較锱铢”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為争取財利而斤斤計較,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
經典出處
出自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锱铢,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描述當時社會婚嫁中過分計較財物得失的現象。
現代用法
多用于貶義語境,形容人吝啬、心胸狹窄,或過分在意微小利益。
例句:清代郏談《賣花船》詩:“遊船妓館尤得利,略無計較锱铢意。”(反諷表達)
該成語強調過度計較的負面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例如:
以上内容綜合自《顔氏家訓》、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計較锱铢》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過分計較小事物,甚至連數量極小的財物都要争奪。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钅”,筆畫數為17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右傳》一書中,其中記載了魯國大夫顔阖的一次教訓。顔阖在講課時,不滿意學生隻捐獻了金銀財寶,而對數量微不足道的鐵錢不屑一顧。顔阖在講台上抛擲鐵錢,并大聲訓斥學生:計較這麼點錢,不就是锱铢嗎?
《計較锱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計較錙銖」。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的“計”字在古代寫法中,頂部為“十”字形,底部有橫、撇和捺三個筆畫。而“铢”字在古代寫法中,頂部為“钅”字形,中間為“朱”字形,底部為“小”字形。
他總是計較锱铢,連一毛錢都不肯多出。
- 锱铢必較
- 锱铢必争
- 默默無聞
- 活剝剝地
- 争強好勝
- 鑽牛角尖
- 斤斤計較
- 大公無私
- 千方百計
- 慷慨解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