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用的意思、吏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用的解釋

猶吏才。《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原 将兵詣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英雄記》:“ 原 ( 丁原 )字 建陽 ,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勇武……裁知書,少有吏用。”《陳書·任忠傳》:“有 施文慶 者, 吳興 烏程 人,起自微賤,有吏用, 後主 拔為主書。”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皆言 澄觀 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用"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用功能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吏"指古代官府中處理文書、執役的基層公務人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官員的通稱,後多指官府中的小吏或差役"。"用"在此語境中取"任用、使用"義項,如《說文解字》釋:"用,可施行也",強調實際職能的發揮。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完整語義為"對官吏的任用與職責賦予"。

二、曆史沿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官制文獻,王力《古代漢語》指出:"吏用制度在秦漢時期形成體系,涵蓋選拔、考核、任用等環節"。至唐代發展出"流内吏用"與"流外吏用"的等級劃分,杜佑《通典·職官典》記載:"凡吏用有常式,量才授職,循資遷轉",體現古代官僚體系的運作機制。

三、文獻例證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郡置守、丞、尉,縣置令、長,皆秦制,吏用漸備",此處特指官吏任用制度的完善。宋代《朱子語類》有雲:"吏用得其人,則政事修明",強調人才選拔對行政效能的影響。

四、近義辨析 與現代"公務員任用"相比,"吏用"具有封建等級制特征,側重身份依附關系。其語義場包含"铨選"(資格審核)、"除授"(正式任命)、"考課"(績效評估)等關聯概念,共同構成古代職官制度術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吏用”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員的行政才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吏用”即“吏才”,指處理政務的能力或擔任官職所需的才能。該詞強調官員在行政、治理層面的實際能力,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2.文獻例證

3.構詞與關聯

4.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吏用”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吏用”是古代對官員行政能力的評價術語,強調務實才幹而非出身或學識。其用例多集中于史書和詩文,反映古代選官制度中對實際能力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徧拜裁月镂雲殘廢操權禅思創聞觕弊大刀會大祲黨費帝宮訪英返辔收帆奉戶甘藍躬蹈矢石工業社會學鼓颡懷瑾架捏交宮交口贊譽驚才風逸籍圃酒爐捐賓考分扣齒跨虹喇叭花淚流滿面累日兩刀論法連明徹夜靈音六泉啰唣蠻功忙然夢熊之喜缪惑辟謬籤題奇事肉眼泡如麻桑土哨船少卿舍利子塔沈木香水清無魚死水窣堵波童山濯濯投拜踠迹下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