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錙銖,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清 郏谈 《卖花船》诗:“游船妓馆尤得利,略无计较錙銖意。”
“计较锱铢”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计较,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经典出处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描述当时社会婚嫁中过分计较财物得失的现象。
现代用法
多用于贬义语境,形容人吝啬、心胸狭窄,或过分在意微小利益。
例句:清代郏谈《卖花船》诗:“游船妓馆尤得利,略无计较锱铢意。”(反讽表达)
该成语强调过度计较的负面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例如:
以上内容综合自《颜氏家训》、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来源。
《计较锱铢》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过分计较小事物,甚至连数量极小的财物都要争夺。这个成语的部首是“钅”,笔画数为17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右传》一书中,其中记载了鲁国大夫颜阖的一次教训。颜阖在讲课时,不满意学生只捐献了金银财宝,而对数量微不足道的铁钱不屑一顾。颜阖在讲台上抛掷铁钱,并大声训斥学生:计较这么点钱,不就是锱铢吗?
《计较锱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計較錙銖」。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的“计”字在古代写法中,顶部为“十”字形,底部有横、撇和捺三个笔画。而“铢”字在古代写法中,顶部为“钅”字形,中间为“朱”字形,底部为“小”字形。
他总是计较锱铢,连一毛钱都不肯多出。
- 锱铢必较
- 锱铢必争
- 默默无闻
- 活剥剥地
- 争强好胜
- 钻牛角尖
- 斤斤计较
- 大公无私
- 千方百计
- 慷慨解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