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的意思、北都的詳細解釋
北都的解釋
指今 北京市 。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 應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北京 , 正統 六年正式定都 北京 ,故 北京 亦稱北都。 清 吳偉業 《觀蜀鵑啼劇有感》詩序:“北都覆滅,西土淪亡。” 清 顧炎武 《贈潘節士柽章》詩:“北都一崩淪,國史遂中絶。” 阿英 《燈市》:“北都的燈市,起于初八,到十三而盛,十七終止。”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網絡擴展解釋
“北都”是北京市的别稱,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北都”指今北京市,源自明朝遷都事件。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将都城從應天府(今南京)遷至北京,正統六年(1441年)正式定都,此後北京被稱為“北都”。
-
曆史背景
- 明朝遷都:朱棣為加強北方防禦,将政治中心北移,北京從此成為全國性都城。
- 名稱延續:清代文獻如吳偉業《觀蜀鵑啼劇有感》和顧炎武《贈潘節士柽章》仍沿用“北都”代指北京,體現其曆史延續性。
-
使用場景
- 學術與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明朝至清代的北京政治地位。
- 文學引用:如阿英《燈市》記載“北都的燈市”習俗,反映其文化意涵。
-
地理與文化意義
作為“北都”,北京長期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稱謂不僅體現地理位置,更凸顯其曆史積澱與都城功能。
總結來看,“北都”是北京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别稱,需結合明代遷都事件及後續文獻使用場景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或地方志等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都(běi dū)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北方的首都。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和“⼟”,拆分結果是兩個部首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含義。北都的來源是指北方地區的首都,通常指的是中國的北京市。北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北都」,與簡體字一緻。古時候,北都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也是用“北”和“都”兩個字來表示。一個常見的例句是:“北京是中國的北都,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都常與其他詞語結合形成組詞,例如“南方”+“北都”=“南北都”。和北都意思相近的詞有首都、中央城市等,反義詞可以是南方或其他地方的城市。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