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貌。 三國 魏 曹操 《氣出唱》詩之二:“乘雲駕龍,鬱何蓩蓩。”
關于“蓩蓩”一詞的釋義,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均未收錄該詞。根據漢字構形分析,“蓩”為單字,讀音為mào(《廣韻》莫候切),本義指一種毒草,即“毒魚草”,屬草本植物(參考《說文解字》)。疊詞“蓩蓩”可能為古文獻中的生僻用法,推測有兩種含義:
形容草木茂盛
古漢語中常見疊字表狀态,如“蓊蓊”“萋萋”均用于描繪植物繁密,“蓩蓩”或與此類用法相似。
引申為忙碌、紛雜貌
部分方言或古籍中,“蓩”通“懋”(意為勤勉),疊用可能表示忙碌不息的狀态,但此用法缺乏明确文獻佐證。
建議進一步核查以下可能性:
若您有該詞的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精準解答。
蓩蓩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植物生長茂盛、蔓延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共有12個筆畫。
蓩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蕩》當中。在古代的寫法中,蓩蓩使用的是繁體字“藐藐”,由于簡化字的推行,現代漢字中使用了簡化字的蓩蓩。
以下是一些關于蓩蓩的例句:
1. 這片田地上的莊稼長得蓩蓩茂盛。
2. 春天來臨,花草樹木都變得蓩蓩了。
一些與蓩蓩相關的詞語有:
1. 茂盛:形容植物茁壯生長,跟蓩蓩有很相似的意思。
2. 蔓延:形容植物的莖在地面上蔓延生長,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擴散、傳播。
反義詞可以是一些形容植物生長不好或瘦弱的詞語,如不茂盛、不蓩蓩。
總結起來,蓩蓩這個詞描述了植物生長旺盛、茁壯的樣子,它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于描繪植物的繁茂和蔓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