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 武帝 捨 安國 於徒中, 宣帝 徵 張敞 於亡命。”一本作“ 記功忘過 ”。 明 張居正 《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夫保全舊臣恩禮不替者,國家之盛典也;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記功忘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記錄或記住一個人的功績,而忽略其小的過失。強調對他人功過的評價應注重主要貢獻,而非糾纏于細微錯誤。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國于徒中,宣帝征張敞于亡命。”。文中以漢武帝赦免韓安國、漢宣帝重用張敞為例,說明執政者應重視人才的長處。
3. 結構與用法
4. 示例與延伸
例句:管理者若能記功忘失,更能激發團隊積極性。
延伸: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人所長”的智慧,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優勢理論”有相通之處。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記功忘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記住了别人的功勞,卻忘記了自己的遺失或損失。以下是對該成語進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記功忘失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記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十個筆畫;功字的部首是力,總共有七個筆畫;忘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七個筆畫;失字的部首是大,總共有五個筆畫。
記功忘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罕篇》中的一句話:“記則不忘,興則不失。”繁體字“記功忘失”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記字的筆畫為九畫,功字的筆畫為八畫,忘字的筆畫為八畫,失字的筆畫為五畫。古時候的寫法為“記功忘失”。
他常常記功忘失,總是記住别人對他的好處,卻忽略自己的損失。
組詞:記功、忘失
近義詞:表功折罪、行功布德
反義詞:表功折罪、行功布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