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 武帝 捨 安國 於徒中, 宣帝 徵 張敞 於亡命。”一本作“ 記功忘過 ”。 明 張居正 《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夫保全舊臣恩禮不替者,國家之盛典也;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記功忘失”是一個漢語成語,指記錄功績而忽略過失,常用于形容對他人的評價客觀公正,或強調以積極态度看待人與事。該成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原句為“援務開寬信,恩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故人皆樂為用,所居皆有記功忘失”。
從結構分析,“記功”指記錄功績,“忘失”意為不計較過失,兩者結合形成并列式短語,體現包容與辯證的思維模式。《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表彰功績而不計較過失”,強調對優點的重視超過對缺點的批判。
在具體使用中,該成語常見于三類語境:
近義表達包括“錄長補短”“取長舍短”,反義則有“吹毛求疵”“求全責備”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成語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恕道”精神,與《論語》所言“既往不咎”思想相通。現代應用中,多用于強調正向激勵的重要性,如教育領域倡導“以鼓勵代替指責”的教學理念。
“記功忘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記錄或記住一個人的功績,而忽略其小的過失。強調對他人功過的評價應注重主要貢獻,而非糾纏于細微錯誤。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國于徒中,宣帝征張敞于亡命。”。文中以漢武帝赦免韓安國、漢宣帝重用張敞為例,說明執政者應重視人才的長處。
3. 結構與用法
4. 示例與延伸
例句:管理者若能記功忘失,更能激發團隊積極性。
延伸: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人所長”的智慧,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優勢理論”有相通之處。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埃墨鼇山爆玉米花避隱抪徧剿襲粗誕倒牙倒轉渡江敦碩敦牂遁芝恩盼發付負魂革舊維新過錯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後焰嘩嘩皇幹回鞍揮斥賈郭緘縢燋頭爛額籍年矜束郡侯卡通狼煙四起棱棱砺砺靈霄粒食貓兒房毛裘茂行扳談坯場迫逐青乾奇中忍俊十二街絲絲密密四衆糖人田積條分龆年挺執通款推下衛冕文齊福不齊飨饋鄉學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