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粒食的意思、粒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粒食的解釋

(1).以谷物為食。《禮記·王制》:“北方曰 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陳澔 集說:“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嘉穀肇播,民用粒食。”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

(2).泛指糧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竊尋下民之命,粒食為本。”《太平廣記》卷十引 唐 胡璩 《譚賓錄·蘇瓌》:“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 元 張宇 《送趙宜之歸》詩:“ 玉山 有嘉禾,未肯求粒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粒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層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以谷物為食
    指人類通過食用谷物(如稻、麥等顆粒狀糧食)維持生存的飲食方式。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禮記·王制》提到北方遊牧民族“有不粒食者”,即指其不以谷物為主食。南朝梁沈約在《均聖論》中也寫道“民用粒食”,強調谷物對百姓生計的重要性。

  2. 泛指糧食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粒食”可代指一切糧食。如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中“粒食為本”,即強調糧食是民生的根本。

二、延伸解析

三、應用場景

  1. 描述古代飲食結構時,如:“聖人立,宮居而粒食”(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2. 強調糧食重要性時,如:“粒食踴貴,百姓不足”(《太平廣記》引《譚賓錄》)。

“粒食”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代谷物飲食方式,也可泛指糧食整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粒食》的意思

《粒食》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以粒子形态為主的食物。這個詞語強調食品的顆粒狀特征,一般用來形容谷類、豆類等可以被分成小顆粒的食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粒食》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米”的部首和“食”的部首。其中,“米”的部首是“禾”,而“食”的部首是“饣”。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米”的部分有5畫,“食”的部分有8畫。

來源和繁體

《粒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人們用“糈”這個字來表示以粒狀食物為主的食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在後來的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粒食》。

在繁體字中,《粒食》被寫作《粒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粒食》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粵貝》。其中,“貝”代表“米”的意思,“粵”代表“食”的意思。

例句

1. 谷物是一種常見的粒食,如稻米、小麥等。

2. 紅豆是一種常用的豆類粒食,可以用來煮粥或做糕點。

組詞

與《粒食》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粒食》近義詞有:

與《粒食》反義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