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粒食的意思、粒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粒食的解釋

(1).以谷物為食。《禮記·王制》:“北方曰 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陳澔 集說:“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嘉穀肇播,民用粒食。”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

(2).泛指糧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竊尋下民之命,粒食為本。”《太平廣記》卷十引 唐 胡璩 《譚賓錄·蘇瓌》:“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 元 張宇 《送趙宜之歸》詩:“ 玉山 有嘉禾,未肯求粒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粒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以谷物顆粒為食,尤其指代人類進入農耕文明後以五谷為主食的生活方式。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權威引用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谷物類食物

    指代稻、黍、稷、麥、菽等顆粒狀糧食作物。《說文解字》釋“粒”為“糂也”,即米粒,引申為所有可食用的谷物顆粒。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國學大師《說文解字》線上版

  2. 與“肉食”相對的飲食方式

    在古籍中常與“飲血茹毛”的原始飲食對比,象征農耕文明的進步。如《禮記·禮運》載:“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其中“草木之實”即包含粒食雛形。

    來源:《禮記·禮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禮記》原文


二、文化引申義

  1. 農耕文明的象征

    “粒食”被視為華夏文明從狩獵轉向農耕的标志。《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粒食的普及與農業起源密切相關。

    來源:《淮南子》(漢典網《淮南子》條目

  2. “粒食之民”的文化認同

    古代文獻以“粒食之民”代指中原農耕族群,區别于遊牧民族。如《左傳·哀公元年》載:“(少康)複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至于今,賴其粒食。” 強調農耕對族群存續的核心意義。

    來源:《左傳》(國學網《左傳》原文庫


三、現代漢語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粒食”一詞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表述,強調其曆史與文化屬性。例如:

“中華飲食文化以‘粒食’為基礎,形成了獨特的谷物烹饪體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4.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粒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層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以谷物為食
    指人類通過食用谷物(如稻、麥等顆粒狀糧食)維持生存的飲食方式。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禮記·王制》提到北方遊牧民族“有不粒食者”,即指其不以谷物為主食。南朝梁沈約在《均聖論》中也寫道“民用粒食”,強調谷物對百姓生計的重要性。

  2. 泛指糧食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粒食”可代指一切糧食。如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中“粒食為本”,即強調糧食是民生的根本。

二、延伸解析

三、應用場景

  1. 描述古代飲食結構時,如:“聖人立,宮居而粒食”(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2. 強調糧食重要性時,如:“粒食踴貴,百姓不足”(《太平廣記》引《譚賓錄》)。

“粒食”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代谷物飲食方式,也可泛指糧食整體。

别人正在浏覽...

拜獻躃金冰峰蔽日猜破巢由澄雪吃寡醋赤斤刍糧刍輿大張撻伐電大掉盞子斷舌惇典返璞歸真覆屍高不可登共餐貢官公羊學派槐采環璧螖蠌呼謈慧箓诙奇郊隧競争濟恤跼迹考格寇雉樂業安居糧餽流花溜口齧棃庖脍瞧破祈望桼政全息卻鼠刀沈覆適從適齡市墟授方死契肅然起敬同一性偷巧圖墓違滞誣殺弦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