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鰲山”。1.堆成巨鳌形狀的燈山。 宋 楊萬裡 《和陳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買燈莫費 東坡 紙,今歲鼇山不入宮。” 宋 周密 《乾淳歲時記·元夕》:“元夕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門 觀鼇山。擎輦者皆倒行,以便觀賞。山燈凡數千百種。”《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不如去一處看,那裡也抓縛着一座鰲山。” 明 徐複祚 《紅梨記·豪讌》:“想梅花已漏 江 南信。看鰲山切雲。”
2.山名。在 湖南省 常德市 北。《大明一統志·常德府》:“ 鼇山 在府城北七十裡,本名 獸齒山 。相傳昔有僧 宣鑒 、 義存 、 文邃 三人同遊此悟道,故其徒稱‘ 鼇山 悟道’。”
“鼇山”(也寫作“鳌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地域文化,可參考地方志或民俗研究文獻。
鼇山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巍峨壯麗的山峰。具體分析如下:
鼇山的部首是鼎,總共含有17個筆畫。
鼇山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它是形容大海中的神獸鼇的棲息地,因其峰勢高聳宛如山峰,所以後來人們便用鼇山一詞來形容高大雄偉的山峰。
鼇山的繁體字為鰲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鼇山的寫法不完全一樣。它的古代寫法為鼇嶿,這一寫法的變化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鼇山。
1. 這片鼇山氣勢雄偉,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
2. 活動中我們攀登了一座鼇山,欣賞到了壯麗的風景。
組詞:鼇山谷、鼇山風景、鼇山腳下
近義詞:巍峨山、峰巒疊翠
反義詞:平原、低山矮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