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鼇山的意思、鼇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鼇山的解釋

亦作“鰲山”。1.堆成巨鳌形狀的燈山。 宋 楊萬裡 《和陳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買燈莫費 東坡 紙,今歲鼇山不入宮。” 宋 周密 《乾淳歲時記·元夕》:“元夕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門 觀鼇山。擎輦者皆倒行,以便觀賞。山燈凡數千百種。”《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不如去一處看,那裡也抓縛着一座鰲山。” 明 徐複祚 《紅梨記·豪讌》:“想梅花已漏 江 南信。看鰲山切雲。”

2.山名。在 湖南省 常德市 北。《大明一統志·常德府》:“ 鼇山 在府城北七十裡,本名 獸齒山 。相傳昔有僧 宣鑒 、 義存 、 文邃 三人同遊此悟道,故其徒稱‘ 鼇山 悟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鼇山(áo shā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元宵節燈會時,用彩燈堆疊而成的巨型燈山,形似傳說中的巨鳌背負神山,故得此名。具體釋義如下:

  1. 本義與起源

    指模仿海上仙山傳說制作的巨型燈彩景觀。古人将傳說中東海巨鳌(一種大龜或大鼈)背負仙山的意象具象化,用竹木、彩綢、燈燭等材料搭建出層疊如山、燈火輝煌的燈架,常在元宵節展出。其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是當時都城元宵慶典的重要标志。

  2. 文化象征與功能

    鼇山不僅是節慶裝飾,更承載着祈福、彰顯盛世的文化寓意:

    • 祥瑞象征:巨鳌負山出自《列子·湯問》,代表仙境與穩定,燈山取其形寓意國泰民安、江山永固。
    • 慶典核心:作為元宵燈會的最高潮和中心展品,規模宏大,常配以戲曲、雜技表演,供萬民觀賞。
  3. 文學與文獻記載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詞、筆記,印證其曆史存在與社會影響。如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汴京(今開封)宣德門前“棘盆”内設鼇山的盛況;《水浒傳》《紅樓夢》等小說也多次提及,成為描繪繁華場景的經典意象。

  4. 引申與演變

    因鼇山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搭建,後也用以比喻奢華鋪張的景觀或工程。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描述曆史習俗或文學典故,日常使用較少,但在研究傳統文化、民俗學及古典文學時仍具重要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袁行霈. (2005). 《中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孟元老(宋). 《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條. 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鐘敬文. (2009). 《民俗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鼇山”(也寫作“鳌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元宵節的燈彩造型

2.湖南省的山名

3.比喻義(成語用法)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地域文化,可參考地方志或民俗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重榜下捉壻保任标船萆挈筆姿兒成績單塵物襯衣賜帛彈參淡水彫紊鼎鼎大名兒語分袂粉綿負雀格地地虼蜋皮光芒萬丈官耗瑰麗海丞寒蠢黑毵毵黑塔窟绛绡頭艱屯疾路科舉年空劄口伎枯株朽木剌步連延籬頭禮新李膺客賂門邁仁密洽木綿譜寫輕呂傾仄清正廉潔懹懹三藩山階失時镗鑼讨奸阘靸特勤天筆瓦解冰消峞文無加點下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