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回馬。 北周 庾信 《奉和趙王途中五韻》:“錦城遙可望,迴鞍念此時。”
“回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huí ān,原指馬匹轉身或折返的動作,字面意思是“掉轉馬鞍”或“回馬”。部分資料引申為比喻行動未取得進展、回到原點(如成語用法)。
字面意義
源自古代馬術術語,“鞍”指馬鞍,“回鞍”即馬匹掉頭返回的動作。例如北周詩人庾信在《奉和趙王途中五韻》中寫道:“錦城遙可望,迴鞍念此時”,此處“迴鞍”指騎馬折返。
引申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回鞍”被賦予比喻義,表示行動徒勞無功、未改變現狀,類似“原地踏步”。
如需更全面的出處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庾信詩集的注釋。
回鞍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回來”。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回意為“返回”、“回到”,鞍意為“鞍子”、“馬鞍”,引申為“騎馬”、“往來”。
回字的部首是囗(口字旁),鞍字的部首是革(革字頭)。回字的筆畫數為6畫,鞍字的筆畫數為14畫。
回鞍一詞的來源相當古老,最早見于《孔子家語·堯零》:“騎館人曰:‘回鞍未已。”’其中回指的是返回,鞍指的是鞍子。在繁體中,回鞍的寫法為 “回鞍”。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回和鞍的寫法會有一定差異。回字的古代寫法是“囘”,而鞍字的古代寫法為“鞌”,是由“香”和“午”兩個字組合而成。
1. 他答應明天回鞍辦理手續。
2. 這個行業需要經常回鞍與客戶進行溝通。
回鞍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回鞍往來、回鞍上馬、回轉鞍坐等。
回鞍的近義詞包括回返、返回,反義詞則是離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