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付的意思、發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付的解釋

[despatch;send] 打發

詳細解釋

(1).打發;發落。《朱子語類》卷一○六:“凡下書者,須令當廳投下,卻将書於背處觀之。觀畢方發付其人,令等回書。”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小姐,你去了呵,那裡發付小生。” 元 姚守中 《粉蝶兒·牛訴冤》套曲:“告本官,送本都,從公發付。”《水浒傳》第十九回:“今日衆豪傑特來相聚,又要發付他下山去。”《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姓 劉 的娘兒兩個,您爺兒們弄神弄鬼發付在誰家哩?”

(2).猶對付。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三折:“今日 任屠 的魔頭至也,我且看他如何發付那。”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幽媾》:“夜半無故而遇明月之珠,怎生發付!”《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他倘若説:‘賠嫁的衣服不時樣了。’要我給他做三二百銀子衣服,明明是擠我這個短兒,我怎麼發付他呢?” 巴金 《新生·三月二十五日》:“這一切情形是被兩個巡捕看見了的,但他們都在用全副精神去發付馬路中間的一個黃包車夫。”

(3).送交;付給錢、物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監·紀述内臣》:“ 張世則 上所撰《貂璫史鑑》……上命留覽,但不聞發付史局,人間亦無刻本,恐遂湮沒不傳,可惜可嘆。”《孽海花》第五回:“ 雯青 回到家來,那報喜的早擠滿一門房,‘大人升官’、‘大人高發’的亂喊。 雯青 自與夫人商量,一一從重發付。”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地主家卻想縮短時日把稻谷收刈完,省得多發付這三個短工的食糧和工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付"是漢語中具有多義性的動詞,在古典文獻及方言中呈現不同語境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釋義,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1. 處理、處置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安排處理,如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中"且看官府如何發付",《漢語大詞典》引《水浒傳》第三回:"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此處"發付"即指官府對案件的處理裁決。

  2. 打發、派遣 含使令性動作指向,如元雜劇《窦娥冤》"既是俺婆婆來了,叫他來,待我囑咐他幾句話咱",清代《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平兒答應着,一徑出了園門,來至家内,隻見鳳姐兒不在房裡。忽見上回來打抽豐的那劉姥姥和闆兒又來了,坐在那邊屋裡,還有張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兩三個丫頭在地下倒口袋裡的棗子倭瓜并些野菜",其中"發付"多用于差遣仆役的語境。

  3. 交付、發還 作財物交割解,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莫若依我說話,多些打發了他罷。他得了些東西,自然退去。"《漢語大詞典》引宋代《朱子語類》:"譬如人犯一罪,官司已發付在牢,若不能保,須着人去監看。"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動詞從具體動作向抽象處置的延伸過程,在近現代方言中仍保留着"對付、應付"的引申義,如中原官話"這人真難發付"。

網絡擴展解釋

“發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早期白話或古典文學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1. 打發、處置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安排、處理,常見于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例如:

    • 《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提到“發付我孩兒”,即如何安置孩子。
    • 元曲《救風塵》中“看你如何發付我”,意為如何處置或應對。
  2. 發落、送交
    多用于官府或正式場合,表示将人或事交付處理。如《朱子語類》中“觀畢方發付其人”,指審閱後交還當事人。

  3. 發洩(情緒)
    在少數語境中可指情緒宣洩,如元曲《玉鏡台》中“無發付氲氲惡氣”,即無法排解怨氣。


用法特點


例句參考

  1. 《西廂記》:“小姐去了,那裡發付小生?”(如何安置)
  2. 《醒世姻緣傳》:“發付在誰家?”(處置)
  3. 現代仿古用法:“按效率發付工資”(支付)

“發付”是古代白話中的多義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核心為“處理、安置”。如需更多古典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朱子語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步安放黯雲百年樹人八儁褊忿逼制搏谷剗穢嘲薄逞角色扯拽大樽恩幸爾時耳餘反戶風俗分清規橅貴色古健國子好丑何鼓呵膠哄犯懷恨黃兒米劍玺交搆交鬨徑便經業季商拉脫維亞擽合躐竊祿直瞢騰明搶僻淫蒲類海起岸啟告清思侵枉卻地乳窦扇訹善查松道讨情讨秋王母桃偉質蝸居無懷氏鄉縣笑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