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patch;send] 打發
(1).打發;發落。《朱子語類》卷一○六:“凡下書者,須令當廳投下,卻将書於背處觀之。觀畢方發付其人,令等回書。”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小姐,你去了呵,那裡發付小生。” 元 姚守中 《粉蝶兒·牛訴冤》套曲:“告本官,送本都,從公發付。”《水浒傳》第十九回:“今日衆豪傑特來相聚,又要發付他下山去。”《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姓 劉 的娘兒兩個,您爺兒們弄神弄鬼發付在誰家哩?”
(2).猶對付。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三折:“今日 任屠 的魔頭至也,我且看他如何發付那。”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幽媾》:“夜半無故而遇明月之珠,怎生發付!”《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他倘若説:‘賠嫁的衣服不時樣了。’要我給他做三二百銀子衣服,明明是擠我這個短兒,我怎麼發付他呢?” 巴金 《新生·三月二十五日》:“這一切情形是被兩個巡捕看見了的,但他們都在用全副精神去發付馬路中間的一個黃包車夫。”
(3).送交;付給錢、物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監·紀述内臣》:“ 張世則 上所撰《貂璫史鑑》……上命留覽,但不聞發付史局,人間亦無刻本,恐遂湮沒不傳,可惜可嘆。”《孽海花》第五回:“ 雯青 回到家來,那報喜的早擠滿一門房,‘大人升官’、‘大人高發’的亂喊。 雯青 自與夫人商量,一一從重發付。”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地主家卻想縮短時日把稻谷收刈完,省得多發付這三個短工的食糧和工錢。”
“發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早期白話或古典文學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打發、處置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安排、處理,常見于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例如:
發落、送交
多用于官府或正式場合,表示将人或事交付處理。如《朱子語類》中“觀畢方發付其人”,指審閱後交還當事人。
發洩(情緒)
在少數語境中可指情緒宣洩,如元曲《玉鏡台》中“無發付氲氲惡氣”,即無法排解怨氣。
“發付”是古代白話中的多義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核心為“處理、安置”。如需更多古典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朱子語類》等文獻。
發付(fā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發”和“付”。
“發”是一個簡體字,由“發中右灬”構成,它的筆畫數為五畫。在《說文解字》中,“發”字的解釋是指送給、支付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某種行為的開始。
“付”是一個簡體字,由“五口”構成,它的筆畫數為五畫。在《說文解字》中,“付”字的解釋是指支付、把東西送給别人的意思。
“發付”這個詞是由兩個意義相似的漢字組合而成。它的意思是指支付款項或将物品送給他人。
該詞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發”字的造型和現代相差不大,隻是形狀稍微變化。而“付”字的古代寫法則稍微複雜一些,是由“丑”和“㐅”組成。
以下是對“發付”一詞的使用示例:
1. 他一共發付了五百元給銷售員。
2. 請務必在明天前發付賬單。
組詞:發款、付款、發放、付款人、發收付、付出。
近義詞:給付、支付、交付。
反義詞:收回、索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