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學的意思、鄉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學的解釋

(1).古代地方學校,與“國學”相别。 周 代特指六鄉州黨的學校。《漢書·食貨志上》:“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禮記·鄉飲酒義》“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 漢 鄭玄 注:“庠,鄉學也。”《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 曰校, 殷 曰序, 周 曰庠” 宋 朱熹 集注:“庠以養老為義,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

(2).指鄉村學塾。《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内中有一個教鄉學假斯文的,姓 黃 號 丹山 。”

謂向慕學問。鄉,通“ 向 ”。《史記·儒林列傳》:“是時 張湯 方鄉學,以﹝ 兒寬 ﹞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 寬 。”《漢書·叙傳上》:“時上方鄉學, 鄭寬中 、 張禹 朝夕入説《尚書》、《論語》於 金華殿 中,詔 伯 ( 班伯 )受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鄉學是中國古代地方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特指周代至明清時期設立于鄉村的基層教育機構。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鄉學是"古代地方學校,與'國學'相别",主要承擔啟蒙教育和文化傳承功能。

從制度沿革看,鄉學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庠""序",《禮記·學記》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漢代設"鄉校",唐代推行州縣學制,宋代書院興盛後,鄉學逐漸形成社學、義學等形态,《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的記載印證了這一發展脈絡。

鄉學的教學内容以基礎倫理和實用知識為主,包含《三字經》《百家姓》等蒙學教材,以及算術、農事等生活技能。明代《社學要略》規定"教童子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本",體現了其"化民成俗"的社會功能。清代地方志中常見"每鄉置學,延師訓蒙"的記載,佐證了鄉學在基層社會的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鄉學”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和功能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鄉學是古代地方性學校,與中央設立的“國學”相對應。周代特指六鄉州黨的學校,主要面向郊區國人子弟,承擔基礎教育的功能。漢代以後,逐漸演變為鄉村學塾的代稱。

二、曆史發展與功能

  1. 周代建制
    根據《周禮》記載,王城及諸侯國近郊設“六鄉”,鄉學按層級分為庠、序、校等,教學内容包括六甲(幹支計算)、五方(地理)、書計(書寫算術)等基礎技能,以及倫理規範。優秀學生可升入更高層級的庠序或國學。

  2. 漢代演變
    鄉學成為地方教育的重要環節,《漢書·食貨志》記載,兒童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其中“秀異者”通過鄉學選拔進入國學深造。

  3. 鄉村學塾階段
    宋明時期,鄉學多指民間私塾,例如《二刻拍案驚奇》提到的“教鄉學假斯文的黃號丹山”,反映了鄉學在基層的普及。

三、名稱演變與特點

四、延伸含義

“鄉學”在古籍中偶作“向學”的通假,表示向往學問,如《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張湯“方鄉學”而重用儒生。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犴戶搬鋪暴露無遺迸雲表的必方琛賨吃不退齒角螭蟠叢葬促步村虔锉屍戴發含齒悼傷導先登登笃笃跌足阏遏方侯防區妨賢鬼蛾黑澤話機監納集抄金藟久旸劇中人空卻拉不下臉琅霜雷觞鐐鎖買船貓噬鹦鹉辇閣磻溪叟皮子翹秀齊力清聖濁賢山人聲叉身型石脊壽翁天拙調胹鐵腳通寬亡逝韪德無雙亭黠悍鮮淨枭羊歇宿